衝壓汽缸的澆注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7-10 18:38:01 1
專利名稱:衝壓汽缸的澆注系統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於鑄造加工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衝壓汽缸的澆注系統。
背景技術:
現有的衝壓汽缸產品鑄件大多都是大型產品,呈圓筒體結構。比如現有的一種鑄件單重5800Kg,鑄件澆注重量為8000T,主要壁厚約75mm,最大壁厚為160mm。外形尺寸為高4485mmX Φ 740mm。因此澆注重量較大,對澆注系統要求較高,尤其在擋渣、排氣方面。現有衝壓汽缸的澆注系統包括按鐵液流經方向順序連接的澆口盆、直澆道、上橫澆道、下橫澆道、單根內澆口道、砂模,砂模包括砂型和型腔,其工作流程為鐵液從澆口盆中出來之後通過直澆道然後流到位於砂模底部的上橫澆道,流過下橫澆道,最後流經內澆口道進入砂模的型腔內。該澆注系統存在以下不足1、由於整個澆注系統的高度較高,上下落差大,現有澆注系統的鐵液從澆口盆經過直澆道下來之後直接進到上橫澆道,鐵液流速不穩,極易導致鐵液飛濺,造成鐵液二次氧化,影響鑄件產品內部縮松等缺陷。2、該澆注系統沒有設置鐵液浮渣過濾,內澆口道鐵液出口成徑向設置不利於澆注過程中混雜在鐵液內的浮渣上浮,使得鑄件表面浮渣氣孔過多,最終導致鑄件報廢。3、由於現有技術的衝壓汽缸的澆注系統的鐵液流經內澆口道後徑向(橫向)直接衝擊型腔的砂模,容易形成衝砂,容易導致砂子混入鐵液當中,最終造成鑄件內部有縮孔缺陷。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衝壓汽缸的澆注系統,能保證鐵水澆注平穩,防止因飛濺發生二次氧化。本實用新型所採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衝壓汽缸的澆注系統,它包括按鐵液流經方向順序連接的澆口盆、直澆道、上橫澆道、下橫澆道、內澆口道、砂模,砂模由砂型和型腔組成,所述的直澆道分成至少兩條緩衝直澆道,相鄰緩衝直澆道之間設有第一緩衝橫澆道。它還包括位於直澆道與上橫澆道之間的過渡上橫澆道和過渡下橫澆道,所述的過渡上橫澆道與過渡下橫澆道之間設有過濾鐵液浮渣的過濾磚。內澆口道為「U」型彎管,「U」型彎管鐵液出口連接砂模的型腔且呈豎直向上設置。所述的直澆道分為上緩衝直澆道和下緩衝直澆道。所述的下緩衝直澆道與過渡上橫澆道之間設有第二緩衝橫澆道。所述的上橫澆道呈環形,設有一個鐵液進口和多個鐵液出口,每個鐵液出口處均連接一下橫澆道,每個下橫澆道均連接一個「U」型彎管。所述的上橫澆道上設有十九個鐵液出口。所述的上橫澆道與下橫澆道之間設有過濾鐵液浮渣的過濾磚。所述的砂模頂端還設有與型腔相連的圓筒形的用於集渣的冒口,冒口頂部設有出氣口。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保證鐵水澆注平穩,防止因飛濺發生二次氧化。作為改進,它還包括位於直澆道與上橫澆道之間的過渡上橫澆道和過渡下橫澆道,所述的過渡上橫澆道與過渡下橫澆道之間設有過濾鐵液浮渣的過濾磚。用於過濾本澆注系統鐵液中的浮渣。作為改進,內澆口道為「U」型彎管,「U」型彎管鐵液出口連接砂模的型腔且呈豎直向上設置。能非常有效的避免鐵液衝刷砂模砂型內壁,降低衝砂的發生。作為改進,所述的直澆道分為上緩衝直澆道和下緩衝直澆道。有效降低鐵液流速。作為改進,所述的下緩衝直澆道與過渡上橫澆道之間設有第二緩衝橫澆道。用於降低鐵液流速。作為改進,所述的上橫澆道呈環形,設有一個鐵液進口和多個鐵液出口,每個鐵液出口處均連接一下橫澆道,每個下橫澆道均連接一個「U」型彎管。用於過濾鐵液中的一些浮渣。作為改進,所述的上橫澆道上設有十九個鐵液出口。便於鐵液緩慢的流進砂模的型腔內。作為改進,所述的上橫澆道與下橫澆道之間設有過濾鐵液浮渣的過濾磚。過濾浮渣。作為改進,所述的砂模頂端還設有與型腔相連的圓筒形的用於集渣的冒口,冒口頂部設有出氣口。用於集渣,降低鑄件的含渣量。
圖1為本實用新型立體示意圖。圖2為圖1中A處局部放大圖。圖中,1、澆口盆,2、直澆道,2. 1、上緩衝直澆道,2. 2、下緩衝直澆道,3、上橫澆道, 4、下橫澆到,5、內澆口道,6、砂模,7、過渡上橫澆道,8、過渡下橫澆道,9、過濾磚,10、第一緩衝橫澆道,11、冒口,11.1、出氣口,12、第二緩衝橫澆道。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但並不因此為限定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參照圖1所示,一種衝壓汽缸的澆注系統,它包括按鐵液流經方向順序連接的澆口盆1、直澆道2、上橫澆道3、下橫澆道4、內澆口道5、砂模6,砂模6由砂型和型腔組成,所述的直澆道2分成至少兩條緩衝直澆道,相鄰緩衝直澆道之間設有第一緩衝橫澆道10。它還包括位於直澆道2與上橫澆道3之間的過渡上橫澆道7和過渡下橫澆道8,所述的過渡上橫澆道7與過渡下橫澆道8之間設有過濾鐵液浮渣的過濾磚9。內澆口道5為「U」型彎管,「U」型彎管鐵液出口連接砂模6的型腔且呈豎直向上設置。所述的直澆道2分為上緩衝直澆道2. 1和下緩衝直澆道2. 2。所述的下緩衝直澆道2. 2與過渡上橫澆道7之間設有第二緩衝橫澆道12。[0034]所述的上橫澆道3呈環形,設有一個鐵液進口和多個鐵液出口,每個鐵液出口處均連接一下橫澆道4,每個下橫澆道4均連接一個「U」型彎管。所述的上橫澆道3上設有十九個鐵液出口。所述的上橫澆道3與下橫澆道4之間設有過濾鐵液浮渣的過濾磚9。所述的砂模6頂端還設有與型腔相連的圓筒形的用於集渣的冒口 11,冒口 11頂部設有出氣口 11. 1。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由於本鑄件屬於大型鑄件,因此需要大量的高溫鐵液來澆注,所以實際操作中都是先將大量的鐵液倒入澆口盆1內,鐵液頁面就會浮著鐵液當中的浮渣,這裡也算是本澆注系統的第一次濾渣。當澆口盆1內鐵液量達到所需要的量之後,就會開啟澆口盆1內的拔塞杆,便於鐵液從澆口盆1流出,鐵液從澆口盆1流到上緩衝直澆道2. 1,然後流到第一緩衝橫澆道10,所述的第一緩衝橫澆道10為帶進液口和出液口的中空體;鐵液流到第一緩衝直澆道10之後,降低了流出,然後順著第二緩衝直澆道2. 2下流,一直流到第二緩衝橫澆道12,又將鐵液流速降低了。上述的幾個步驟保證鐵水澆注平穩,防止因飛濺發生二次氧化。鐵液在第二緩衝橫澆道12降低流速後流到過渡上橫澆道7,經過過濾磚9對鐵液過濾之後流到過渡下橫澆道8。這裡的過濾磚9是業內人士都知道的,一般採用陶瓷過濾磚。鐵液從過渡下橫澆道8流到環形的上橫澆道3,上橫澆道3上連接有十九個下橫澆道 4,上橫澆道3與十九個下橫澆道4之間均設有過濾磚9,再次過濾鐵液當中的浮渣。上述步驟用於過濾整個澆注系統鐵液的浮渣,提高鑄件的合格率。十九個下橫澆道4均連接一個內直澆道5,也就是「U」型彎管,「U」型彎管鐵液出口連接砂模6底部,「U」型彎管鐵液出口伸入砂模6型腔且呈豎直向上設置。十九根「U」型彎管將鐵液分流了,也降低了流速,此外,鐵液自下而上慢慢的充滿整個砂模6的的型腔, 由於鐵液是從下面向上充,因此鐵液的浮渣就會向上浮。加上砂模6的頂部設有專門用來集渣的冒口 11,冒口 11頂部設有出氣口 11. 1,便於鐵液向上。本步驟「U」型彎管鐵液出口呈豎直設置,因此,鐵液不會直接衝擊砂模6砂型內壁,避免發生衝砂。在完成整個澆注之後,砂模6頂部的冒口 11處集了大量的浮渣,然後將其割除,剩下的就是低浮渣的鑄件了。
權利要求1.一種衝壓汽缸的澆注系統,它包括按鐵液流經方向順序連接的澆口盆(1)、直澆道 O)、上橫澆道(3)、下橫澆道G)、內澆口道(5)、砂模(6),砂模(6)由砂型和型腔組成,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直澆道( 分成至少兩條緩衝直澆道,相鄰緩衝直澆道之間設有第一緩衝橫澆道(10)。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衝壓汽缸的澆注系統,其特徵在於它還包括位於直澆道(2) 與上橫澆道( 之間的過渡上橫澆道(7)和過渡下橫澆道(8),所述的過渡上橫澆道(7)與過渡下橫澆道( 之間設有過濾鐵液浮渣的過濾磚(9)。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衝壓汽缸的澆注系統,其特徵在於內澆口道(5)為「U」型彎管,「U」型彎管鐵液出口連接砂模(6)的型腔且呈豎直向上設置。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衝壓汽缸的澆注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直澆道(2)分為上緩衝直澆道(2. 1)和下緩衝直澆道(2. 2)。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衝壓汽缸的澆注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的下緩衝直澆道 (2. 2)與過渡上橫澆道(7)之間設有第二緩衝橫澆道(12)。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衝壓汽缸的澆注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的上橫澆道(3)呈環形,設有一個鐵液進口和多個鐵液出口,每個鐵液出口處均連接一下橫澆道,每個下橫澆道(4)均連接一個「U」型彎管。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衝壓汽缸的澆注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的上橫澆道(3)上設有十九個鐵液出口。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衝壓汽缸的澆注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的上橫澆道(3)與下橫澆道(4)之間設有過濾鐵液浮渣的過濾磚(9)。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衝壓汽缸的澆注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砂模(6)頂端還設有與型腔相連的圓筒形的用於集渣的冒口(11),冒口(11)頂部設有出氣口(11.1)。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衝壓汽缸的澆注系統,它包括按鐵液流經方向順序連接的澆口盆(1)、直澆道(2)、上橫澆道(3)、下橫澆道(4)、內澆口道(5)、砂模(6),砂模(6)由砂型和型腔組成,所述的直澆道(2)分成至少兩條緩衝直澆道,相鄰緩衝直澆道之間設有第一緩衝橫澆道(10)。保證鐵水澆注平穩,防止因飛濺發生二次氧化,還可以過濾鐵液浮渣,避免衝砂對鑄件的影響。本實用新型屬於鑄造加工技術領域。
文檔編號B22C9/08GK202155478SQ20112013529
公開日2012年3月7日 申請日期2011年4月25日 優先權日2011年4月25日
發明者傅明康, 宋賢發, 馬超 申請人:日月重工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