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三觀電影(將美好撕碎給你看)
2023-07-10 12:58:44
《驢得水》這部電影沿用了開心麻花一貫的喜劇手法,前半段讓人捧腹大笑,後半段卻急轉直下,直刺人心,讓人久久不能釋懷。《驢得水》講的是在民國時期,一所鄉村小學為了獲得更多經費,將運水的驢子向教育部虛報成一名老師「呂得水」,結果教育部特派員突擊檢查,為了圓謊而不得不撒更多謊,最後在強權和欲望的驅使下,每個人的人性都開始崩塌。
故事情節完全是荒誕喜劇的路子,在近年來喜劇吃香的國內影市,《驢得水》的宣傳也一直在主打喜劇大旗。觀眾在觀看影片時,尤其是前半段確實笑聲不斷。無論是時不時就出現的汙段子,還是演員們緊湊而生動的表演,都讓影院觀眾看得很投入。
影片的後半段,片中每個人物中人性的美好被撕裂,醜惡被赤裸裸地暴露了出來。這是喜劇,骨子裡,它更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福禍相倚,相輔相成。有因必有果,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越美好,越悲涼。
《驢得水》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諷刺喜劇,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觀影的笑,更多的是反思,反思人為什麼會變,社會為什麼會是這樣。由此來探究影片背後關於祭奠淳樸,緬懷文化主題的電影。
《驢得水》簡單地看,就是「驢棚著火」的故事,也就是電影開頭寓言式的伏筆。驢棚著火的時候,五個人的舉動,一一對應了後面的人物的命運走向。周鐵男衝在第一個,拿掃把滅火,結果掃把著火了,引火上身。張一曼見在外面救火無果,直接跳進了驢(火)棚(坑)。而裴魁山則是在外面不停地往裡面走,也就是給張一曼不停地埋土。校長出現說來一切聽他的指揮,結果驢棚全都燒著了。
校長的隱射比較隱晦,卻很尖銳,他是負責人,是指揮者。在整個事件中,校長一直阻止其他成員攤牌,並不斷用不同的謊話來遮蓋前一個謊話。最終釀成越來越嚴重的結果的人,正是校長。孫佳見到已經完全燒著的驢棚,不顧反對要去滅火,甚至揚言揭發驢得水的事情,因為父親無奈妥協,任由驢棚被燒光,對應的便是最後的那場婚禮鬧劇。而在這黑色幽默式的鬧劇之下包裹著的,是一出無比殘忍的現實主義悲劇。
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十分鮮明,前後的戲劇衝突強烈,為影片的故事情節線牽引,為悲劇的收場埋下伏筆。影片的後半段,片中每個人物中人性的美好被撕裂,醜惡被赤裸裸地暴露了出來。
片中的人物性格和命運也因為這個謊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高喊著「團結,樂觀,奮鬥」的老師和校長最後支離破碎,曾經自由純粹的張一曼半瘋自殺,就連最單純的校長女兒,最後也不得不配合演戲……這種強烈的落差使得劇情張力十足,意蘊豐富,讓觀眾深深沉浸其中。
話劇改編成電影的一大好處是可以將大量的鏡頭放在故事的講述上,完全沒有填充人物之外的任何銀幕內世界信息,所有的鏡頭都聚焦在演員身上,像在看情景喜劇,內容豐富,充實。相應的視聽語言方面肯定會略顯不足,
較之之前的《夏洛特煩惱》,明顯地更傾向於舞臺劇藝術。至於影評中心來看,這部喜劇,骨子裡,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荒誕故事、葷段子以及一切插科打諢,到最後都化為了痛楚和悲涼。當集體的利益受到威脅時他們可以相互合作、眾口一詞。一旦個人的情感和利益受到傷害,人性的惡就以一種一百八十度大反轉和極度無情的方式被釋放出來,真是畸形社會下所謂知識分子最大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