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鏡頭參考文獻(讀書筆記紀錄電影文獻)
2023-07-10 14:28:14 1
20世紀20年代的電影世界中,還沒有一種有關紀實的理論,換句話說,人們還沒有意識到電影是可以用來紀實的。而那個時期的吉加·維爾託夫就獨闢蹊徑,他意識到自己所做的是與一般虛構故事電影完全不同的東西,而這是什麼東西?維爾託夫用「電影眼睛」理論來解釋它。「我們的出發點是把電影攝像機當成比肉眼更完美的電影眼睛來使用,以探索充塞空間的那些混沌的視覺現象。」維爾託夫將電影製作者與人的眼睛等同看待,把在不同地方拍攝的鏡頭匯聚在一起。「電影眼睛存在和運動於時空之中,它以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收集並記錄各種印象,我們在觀察時的身體的位置,或某一瞬間對某一視覺現象或許多特徵的感知,並不構成攝影機視野的局限,因為電影眼睛是完善的,他能感受到更多更好的東西。」①電影製作者的眼睛等同於攝影機的鏡頭,而維爾託夫的代表作《持攝影機的人》就是把這種思想當做了整部影片的聯想形式的基礎。憑藉編輯手段和特技效果,影片成了對紀錄片製作者控制者控制我們感知現實能力的慶典。②《持攝影機的人》作為一部默片這部影片沒有通過音樂的使用來引導我們的觀賞期待,不僅如此這部影片也沒有使用插入字幕對情節加以解說,儘管當時的大多數的無聲紀錄片使用了這種字幕。相反,維爾託夫宣稱,他就是要通過對攝影和剪輯的操縱能力,將大量來自日常現實的微小場面打造成具有高度個性、甚至實驗性的紀錄片。③維爾託夫的作品在當時的蘇聯褒貶不一,這部影片沒有明晰的主題,沒有完整的敘事,但卻展現了大量的拍攝、蒙太奇技巧以及先鋒主義的反傳統觀念,在西方受到高度評價。④但在當時的蘇聯卻受到無情批判,批評家認為他的作品受形式主義影響,是無思想性的賣弄噱頭的影片。
①吉加 維爾託夫《電影眼睛人:一場革命》,《外國電影理論文選》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11月版,第216-217頁②《紀錄電影文獻》,單萬裡編,第246頁,《紀錄片大師的經典紀錄片》(美國)戴維 保德維爾,克裡斯汀 湯普森③《紀錄電影文獻》,單萬裡編,第247頁,《紀錄片大師的經典紀錄片》(美國)戴維 保德維爾,克裡斯汀 湯普森④《紀錄片概論》,復旦大學出版社。聶興茹著,3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