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能集熱炒鍋的製作方法
2023-08-03 00:38:21 1
專利名稱:聚能集熱炒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烹飪工具領域,具體地說涉及一種節能炒鍋。
背景技術:
目前市面上的「聚能鍋」一般採用複合鍋底設計,其存在如下缺陷:1、複合鍋底的炒鍋鍋體笨重,一般中國家庭女子承擔家務多一些,老弱、婦女使用時手腕力度、臂力難以承受;2、中國式炒菜的特點在於不同菜式炒制之後衝洗鍋體時必遭冷卻,重新加熱時遠不如原舊式炒鍋(特點是輕薄)加熱速度快,某種意義上理解,該設計與節能環保反其道。3、與舊式炒鍋一樣,複合鍋底的炒鍋同樣未解決富裕熱能沿鍋體散發至空氣中的問題,浪費能源。顯然,複合鍋底的鍋體結構不適合炒鍋,更適合於蒸鍋之類;因而仍需要對所述「聚能鍋」的鍋體結構進行創新。中國專利ZL94213696.9還公開了一種「鍋背面帶翅片的炒鍋」,它是將鍋背面做出有一些鍋底壁的互不相聯的翅片,使各翅片從鍋底中心向鍋口園形邊緣成弧形散開狀延伸,翅片凸出鍋底壁的寬度是從鍋底中心向鍋口方向是逐漸凸出來的,使各翅片凸出的邊緣在鍋底組成一較大的平行於鍋口圓形邊緣的平面;該種炒鍋因為背面凸出有弧形散開狀的翅片,當過火加熱時,火焰沿著翅片與翅片間的扇形空槽作螺旋形上升,延長了火焰與鍋底接觸的時間,從而達到節能的目的。顯然,該炒鍋設置的弧形散開狀的翅片,並沒改變火焰熱上升通道,雖然對節能有一定功效,但其對熱源利用仍不充分,因此,其節能效果也並不明顯;因此,仍有必要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進。
發明內容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所增加的重量遠低於目前市面上流行的複合鍋底結構的重量,改變炒鍋受熱面火焰上升的通道,形成迴旋渦流,促使火焰、熱能回射鍋底,增強鍋底熱能聚集,顯著提高熱效率的聚能集熱炒鍋。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提供一種聚能集熱炒鍋,適用於弧形鍋底,其特徵在於:炒鍋鍋底合適位置設置有集熱圈,所述集熱圈橫截面上設置有一構成火焰旋迴的內弧。本發明藉助於烹飪時火焰燃燒上升對鍋底進行加熱的效應,通過集熱圈橫截面上的內弧所構成的弧度,透導火焰遇阻順勢旋迴鍋底,瞬間提升熱力,加速鍋內食物受熱,或通過降低火力即減少燃氣供應量達到使用該設計前火候,達到節能目的。考慮到添加集熱圈後對鍋體變形的微小影響,所述炒鍋鍋底設置有多個同心分布的集熱圈,形成多道環形阻集熱系統,達到相應目的。本發明結構新穎、實用性強,生產工藝簡單,具有安全、節能、環保的特點。
圖1是本發明所述集熱圈所在鍋體位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所示鍋體的仰視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發明所述另一實施例中集熱圈所在鍋體位置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圖3所示鍋體的仰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1至附圖4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顯而易見,所述發明並不限於以下實施例:提供一種聚能集熱炒鍋,鍋體I採用弧形鍋底11,包括鍋沿12,炒鍋鍋底11設置有集熱圈13,所述集熱圈13橫截面上設置有一構成火焰旋迴的內弧131。本發明藉助於烹飪時火焰燃燒上升對鍋底11進行加熱的效應,通過集熱圈13橫截面上的內弧131所構成的弧度,把火力在合適位置阻擋並順勢旋迴鍋底,瞬間提升熱力,加速鍋內食物受熱,或通過降低火力(減少燃氣供應量)達到使用該設計前火候,達到節能目的。參見圖3和圖4,考慮到添加集熱圈131後對鍋體變形的微小影響,所述炒鍋鍋底11設置有多個同心分布的集熱圈13,形成多道環形阻集熱系統,達到相應目的。上文雖然已示出了本發明的詳盡實施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違背本發明實質的前提下,還可對本發明進行部分修改和變更;上文的描述和附圖中提及的內容僅作為說明性的例證,並非是對本發明的限制,具有上述技術特徵的聚能集熱炒鍋,均落入本專利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1.一種聚能集熱炒鍋,包括弧形鍋底,其特徵在於:炒鍋鍋底設置有集熱圈,所述集熱圈橫截面上設置有一構成火焰旋迴的內弧。
2.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聚能集熱炒鍋,其特徵在於:所述炒鍋鍋底設置有由多個集熱圈形成的多道環形阻集熱系統。
3.按權利要求2所述的聚能集熱炒鍋,其特徵在於:所述多個集熱圈呈同心分布。
專利摘要一種聚能集熱炒鍋,包括弧形鍋底,其特徵在於炒鍋鍋底設置有集熱圈,所述集熱圈橫截面上設置有一構成火焰旋迴的內弧;本實用新型藉助於烹飪時火焰燃燒上升對鍋底進行加熱的效應,通過集熱圈橫截面上的內弧所構成的弧度,把火力在合適位置阻擋並順勢旋迴鍋底,瞬間提升熱力,加速鍋內食物受熱,或通過降低火力即減少燃氣供應量達到使用該設計前火候,達到節能目的;本實用新型結構新穎、實用性強,生產工藝簡單,具有安全、節能、環保的特點。
文檔編號A47J27/00GK202919897SQ201220595369
公開日2013年5月8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13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13日
發明者魏胤 申請人:魏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