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電影獨立大隊在哪裡拍攝的(評點老電影獨立大隊)
2023-08-02 16:41:28 2
《獨立大隊》是長影廠1964年攝製的一部故事片,這部電影文革前比較有名,因為它是描寫我黨派人改編土匪隊伍的故事,這種題材當時尚不多見,所以感覺比較新鮮。文革時有部京劇叫《杜鵑山》,情節和這部片子差不多,不知是否受這部電影啟發或者借鑑了。
我小時候就看過這部電影,當時覺得挺有意思,但這次再看,發現問題很多,主要是基本情節站不住腳。
故事發生在1946年的廣東粵北地區,那裡是國民黨統治很嚴密的地區,但在片中,從土匪部隊到老百姓的覺悟和對共產黨的崇敬程度,讓人覺得不像是1946年,倒像是1964年,至少也是革命老根據地的趕腳。抗戰時期廣東確實有共產黨東江縱隊活動,但他們的活動範圍並不在粵北,而且抗戰勝利後,根據國共協議,東縱都北撤到了山東(只留下少量武裝打遊擊),此時的廣東是國民黨大後方,白色恐怖嚴重,而且全國範圍也是國民党進攻,共產黨防禦,正是敵強我弱之際,這裡的老百姓對共產黨應該是躲避唯恐不及,哪能像解放區老百姓一樣對共產黨熱愛,一片軍民魚水情啊。至於馬龍領導的土匪武裝,更不可能願意打著共產黨招牌活動,因為這是引火燒身嘛,找著讓國軍來圍剿的。何況,寧做雞頭不做鳳尾是舊軍官普遍的心態,放下自己手裡自由自在的權力主動接受別人指揮,除非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才會發生,而片中根本看不出有什麼被逼無奈的局面。
本來這支土匪武裝和共產黨並不相干,但他們打著共產黨招牌活動,讓共產黨遊擊隊很不忿,要求他們或者取消招牌,或者接受改編,由於馬龍很稀罕這塊招牌,於是同意接受改編,於是就有了後面的故事。上一段我分析過了,在實際生活中馬龍部隊應該不會願意打共產黨招牌,而影片就是以馬龍願意打共產黨招牌開展情節的,所以我說本片的基本情節站不住腳。
第二步,改編就改編吧,編劇非要這麼編觀眾就認了,但你起碼得認真一點吧。把一個毫無政治基礎的土匪武裝收編並改造成黨軍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但片中看不出上級有什麼認真態度,劉司令就給了一個番號,然後派葉同志一個人去當聯絡員,就算完事了。既沒有整編部隊,也沒有派幾個人過去協助葉同志,葉同志甚至連個正式職務都沒有,比如政委什麼的。一個聯絡員,其職責就是互相保持聯絡,需要時通通氣什麼的,根本沒有資格管理部隊,這叫什麼收編啊。而且,這個聯絡員也很不嚴肅,一副寒酸樣,不僅連把槍都沒有,甚至連件像樣衣服都沒有,就穿著一件破破爛爛滿是窟窿眼的舊汗衫就代表上級了,但這個樣子人家會瞧得起你嗎?會相信你有實力嗎?
除了寒酸外,聯絡員水平也不行,葉同志除了有個共產黨招牌外,沒見他有什麼能力,既不會講道理,也沒有學問,軍事水平也好,思想工作也好,都沒見有什麼表現,也就是教唱一下革命歌曲,說一些空洞的革命言辭而已。編劇應該給葉同志多設計一些情節,顯得他有知識有學問有能力會講道理,再設計點他軍事水平過硬,比如神槍手什麼的,能文能武,這樣才能讓馬龍和弟兄們服氣。影片中這支隊伍發生巨變完全是自發的,馬龍也好,戰士們也好,都很輕易的就進步了,覺悟就提高了。戰士們甚至還敢在聯絡員面前控訴大隊長喝兵血,這簡直是要造反嘛。
這部電影選的兩個主角也不好。中叔皇從頭到尾就只有兩個表情,一個是被馬龍拒絕或者作弄而生氣時,表情就像小孩子受委屈一樣,一副賭氣慪氣的樣子。一個是被接受後滿臉討好的樣子。我覺得讓龐學勤演這個角色可能更好,因為龐學勤比較幹練,讓龐學勤演反一號可惜了。
郭振清也不行,他從來都是演正面人物的,缺乏一股霸氣和匪氣,應該找一個亦正亦邪的演員來演,李幼斌、張豐毅、姜文早生幾十年倒可以演這個角色。郭振清在片中的氣場我感覺明顯不如龐學勤,應該鎮不住龐也鎮不住隊伍。如果把情節改一下,讓他救下刁飛虎幹掉敵連長然後拉隊伍上山,這樣刁飛虎等人跟他走還比較合理。
最後一段戲,馬龍受了敵人假投降的騙,要帶隊伍行動,葉同志阻止他,說他違反命令。但葉的阻止根本沒道理,人家是獨立大隊,又不是粵北支隊直接管轄的,難道每個軍事行動都要上級布置才行嗎?之前上級倒是有個指示,但內容非常空洞,就是讓人待命,那麼人家抓住戰機靈活行動有何不可?再說你一個聯絡員憑什麼阻止人家的軍事行動?其實,聯絡員可以有正確的做法,就是和馬龍分析情況,敵人是不是假投降?會不會是圈套?應該制定什麼應變措施?至少得派人先去偵察清楚,而不是說什麼沒有上級命令不能去。幸虧敵人也是愚蠢,說是設埋伏,但並沒什麼埋伏圈,戰士們輕易的就撤退了,否則這支部隊不就玩完了?
本片編劇陸柱國,導演王炎,攝影王啟民,演員中叔皇、郭振清、龐學勤、孫笑非、達奇、劉世龍、褚大章、史可夫、馬陋夫、崔超明、蘇芸、王潔人、任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