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文化旅遊產業發展(聊城市全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黃河文化旅遊帶)
2023-07-09 07:08:54 2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張同建
11月24日上午,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第二場新聞發布會,聊城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劉艾新,陽穀縣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書記訾世勇,東阿縣文化和旅遊局局長唐慧出席會議,他們從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角度,介紹了聊城市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具體工作,並回答記者提問。
劉艾新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孕育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鑄就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系統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遺產,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把文化旅遊產業打造成為支柱產業,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黃河文化旅遊帶。聊城市是黃河下遊重要節點城市,黃河滋養了聊城大地,孕育了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是「大運河文化旅遊帶」與「黃河文化旅遊帶」唯一的交匯點城市,是山東半島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相互協作的「橋頭堡」,在交通區位、文旅資源等方面獨具優勢。聊城市堅持「地處黃河下遊、工作力爭上遊」,自覺承擔起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歷史使命,主動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大局,推動黃河文化旅遊帶建設發展。
據了解,聊城沿黃區域現有文物點353個,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0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2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9處,未定級文物保護單位231處。現有A級旅遊景區13家,其中4A級2家,3A級7家,2A級4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341項,其中國家級3項、省級19項、市級90項;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95人,其中國家級2人、省級7人、市級45人;國家級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1處;省級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3處,豐富的文旅資源 為黃河文化旅遊發展打下了良好的產業基礎。
統籌規劃,健全工作推進機制
落實推進主體。為進一步活化黃河文化旅遊資源,聊城制定了《聊城市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推進工作方案》,從規劃體系、文化遺產保護、藝術創作、項目建設、產業發展、公共服務、豐富產品等方面,明確了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推進工作責任主體,細化了責任分工,進一步強化推進工作協調聯動。突出規劃引領。聊城市先後聘請國家頂尖規劃設計團隊高標準編制了黃河沿線《東阿縣全域旅遊發展總體規劃》《陽穀縣全域旅遊發展規劃》《魚山國家4A級旅遊景區策劃暨概念性規劃》和《景陽岡景區擴建總體策劃》等專項規劃,加強與國家、省級相關規劃銜接,為聊城市落實國家戰略提供基本藍圖,為黃河文化旅遊帶高質量旅遊發展明確工作方向。深化發展改革。釐清政府與市場關係,實現由政府主導型向市場主導型的轉變。東阿縣成立了東阿魯森旅遊開發有限公司,陽穀縣成立了山東景陽岡文化旅遊產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莘縣成立了莘州文化旅遊開發集團有限公司,按照「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的模式,進一步整合沿黃文旅資源,提高國有景區運營管理能力,有效清除制約旅遊業發展的因素,激發文旅高質量發展的活力。
創新發展,傳承黃河文化基因
開展黃河文化藝術創作。創作了歌曲黃河大合唱、舞蹈黃河頌等藝術作品;以黃河、東昌湖、光嶽樓等標誌性建築作為創作背景的電影《初心照黃河》在央視電影頻道播出,並在全國農村院線發行;根據劉鄧大軍渡河的真實故事創排了現代京劇《一個木箱》;將雜技中的立繩、綢吊等空中雜技表演和舞蹈元素充分融合,創排了雜技情景劇《強渡黃河》;圍繞生長在黃河岸邊的幹部楷模孔繁森的感人事跡,編排了山東梆子現代戲《孔繁森》。圍繞建黨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一步講好黃河故事為主題,舉辦了黃河風情全市專業藝術展覽,設立了工藝類、非遺類、文創類和民俗類等五個專場。
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深入挖掘沿黃非遺資源,建立非遺保護名錄,《陽穀壽張黃河夯號》入選山東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先後建成阿膠博物館,魁豐博物館、中國膏方博物館和狀元紅非遺展館等一批非遺博物館,東阿阿膠世界、魚山梵唄寺納入「黃河入海」山東省非遺主題旅遊線路,為傳承保護非遺資源、講好黃河故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舉辦「遇見·聊城」「夜間非遺曲藝秀」兩檔非遺進景區活動,使陽穀壽張黃河夯號、谷山調、陽穀哨、東阿雜技、東阿二郎拳等黃河文化特色鮮明的非遺項目常駐景區,進行常態化演出。沿黃非遺項目與「戲曲進鄉村」、傳統文化進校園、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活動持續融合,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能力逐步加強。
做好遺產保護和利用。深入挖掘遺產資源,調查梳理沿黃區域的文物點353個,編制了黃河流域文物分布檔案。「十三五期間」,聊城市爭取國家和省級文物保護專項資金7180萬元,其中用於沿黃縣(市、區)的文物保護資金2284萬元,建設提升了張秋山陝會館戲樓搶修保護工程、東阿劉集苫山古村落搶險工程等15個文物保護和規劃編制項目。同時,對全市118個革命文物點進行登記造冊,其中黃河流域3個縣有革命文物29處,其中省保2處,市保5處,縣保2處,未定級文物點20處。
多方驅動,激發文旅消費活力
政策推動。聊城市出臺了《聊城市人民政府關於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和進一步擴內需補短板的實施意見》、《聊城市文物保護管理條例》,制定了《聊城市貫徹落實關於促進文化和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的實施意見》、《聊城市文物保護專項資金管理實施細則》《聊城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資金管理細則》《聊城市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實施方案》,起草了《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實施方案》。
項目鑄基。結合聊城實際,突出聊城地域特色,策劃了東阿黃河康養旅遊度假區項目、東阿黃河生態長廊建設等旅遊招商項目;積極對上爭取政府債券和專項扶持資金,用於沿黃文旅項目建設,實施了黃河國家森林公園保護利用設施建設項目、景陽岡景區改造提升項目、金堤河生態文化園項目、蚩尤陵農耕文化園建設項目等。眾多項目的實施,為聊城市沿黃文化旅遊帶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基礎。
設施完善。為促進黃河文化旅遊帶發展,構建與沿黃文旅高質量發展需求相適應的配套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服務效能。實施了智慧旅遊建設,全面提升了艾山、魚山等景區的信息化水平;大力推進「廁所革命」,改善了沿黃景區廁所不足、衛生較差等問題,文明旅遊程度日益提升;東阿縣先後重修了銅魚路、黃河大堤艾山段、徐艾路等通景公路,實施了全域旅遊交通標識導識系統建設,景區通達性進一步提升。
產品拉動。堅持文旅融合,以節促旅,依託獨特的東阿阿膠康養資源,連續舉辦了14屆冬至東阿阿膠滋補節,5屆艾山黃河牡丹觀光節;推動產業融合,依託黃河沿線豐富的文旅資源,加強黃河與阿膠、黃河與農業、黃河與水利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推動黃河文化旅遊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提升形象,做好沿黃資源促銷
聊城市積極融入國家、省級層面,加強沿黃城市間文旅合作。積極參加銀川、蘭州、三門峽、淄博、東營等沿黃城市旅遊節會,聯合河南、河北、山東、山西四省八市共同組建「兩山最近,兩河最親」聯盟,對黃河流域發展進行全方位合作。積極融入省會城市經濟圈和山東沿黃9市聯盟。
推出沿黃差異化互補旅遊產品。利用陽穀縣沙河崖村劉鄧大軍強渡黃河戰役指揮部的優質紅色資源,推出「黃河 紅色」特色旅遊產品。今年5月30日,山東紅色旅遊宣傳推廣現場會暨百場紅色自駕遊啟動儀式就在沙河崖村舉行。同時,聊城市孔繁森同志紀念館被納入文化和旅遊部首次發布的10條黃河主題國家級旅遊線路——紅色基因傳承之旅線路。
強化惠民服務。聊城市推出的免費惠民旅遊巴士,專門把沿黃景點列入到線路當中,東阿公交公司村村通項目也開設了沿黃專線,把公交車直接開到旅遊景區。
策劃網絡營銷活動。組織「黃河岸邊是家鄉」網絡主題採風活動,深入挖掘黃河沿線文物和文化資源內涵。在東阿開展黃河文化旅遊帶媒體採風活動,抖音、快手、好客山東等多家新媒體對我市沿黃景區進行採風報導。今年以來,聊城市在國家和省級媒體共發布黃河宣傳推廣信息856條。
另據介紹,聊城市下一步將建立健全黃河文化遺產保護體制機制,推進黃河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化、規範化和常態化。從「橫向打造」角度完善黃河文化表現形式,挖掘黃河旅遊開發資源,確立「排演一場黃河情景劇」「創作一批黃河文藝作品」「公布一批市級以上沿黃鄉村旅遊重點村、景區化村莊」「建設一座黃河地標性景區」「打造一座精品文旅小鎮」「舉辦一場黃河節慶活動」「創辦一個黃河文化專家行活動」的遠景目標,全力推動聊城市沿黃文化旅遊帶建設。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