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裝飾條上下半切模具的製作方法
2023-07-09 12:55:06 2

本實用新型涉及磨具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裝飾條上下半切模具。
背景技術:
目前,現有的工藝一種是衝壓下料,此方式平面度難以保證,還有下料接刀工藝缺口,且毛邊面需要二次模具倒角實現上下邊緣R角。另外,現有的另一種工藝是單邊撕料方式,產品直接半撕下料,此方式可以保證平面度,但毛邊面也需要二次模具倒角實現上下邊緣R角,其工序麻煩,操作繁瑣。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裝飾條上下半切模具,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裝飾條上下半切模具,包括上磨具和下磨具,所述上磨具和下磨具為互為倒置的貼合結構,上磨具由上撕凹模和上撕凸模組成;所述上撕凹模的下埠為凹槽結構,在上撕凹模的上端設置有脫料傳力塊,上撕凹模的內腔還貫穿有第一脫料塊;所述上撕凸模的上埠為凸角結構,在上撕凸模的左右兩端還均設置有凸模固定塊;所述下磨具由下撕凸模和下撕凹模組成,下撕凸模的下埠為凸角結構,且下撕凸模的左右兩端均通過凸模固定塊加以固定;所述下撕凹模的上端為凹槽結構,在下撕凹模的內腔還貫穿有第二脫料塊。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上磨具的加工模式為產品往上精半切模式,下磨具的加工模式為產品往下精半切模式。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上撕凸模上端的凸角結構與上撕凹模下端的凹槽結構的尺寸大小相匹配。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下撕凸模的下埠的凸角結構與下撕凹模的上端的凹槽結構的尺寸大小相匹配。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有益效果:
本裝飾條上下半切模具,通過設置的上磨具和下磨具,先將產品往上精半切,使產品的上邊緣產生磨輥R角,再將產品往下精半切,讓產品在往下的過程中利用材料的夾持力使產品的下表面也產生磨輥R角,從而達到產品的外觀要求;提高了生產效率;減少了模治具的重複投入,降低了模具成本;減少了人力的投入,降低了產品的成本。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上磨具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下磨具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上磨具;11-上撕凹模;12-上撕凸模;2-下磨具;21-下撕凸模;22-下撕凹模;3-脫料傳力塊;4-第一脫料塊;5-凸模固定塊;6-第二脫料塊。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實用新型保護的範圍。
請參閱圖1-2,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一種裝飾條上下半切模具,包括上磨具1和下磨具2,上磨具1的加工模式為產品往上精半切模式,下磨具2的加工模式為產品往下精半切模式,且上磨具1和下磨具2為互為倒置的貼合結構;上磨具1由上撕凹模11和上撕凸模12組成,上撕凹模11的下埠為凹槽結構,在上撕凹模11的上端設置有脫料傳力塊3,通過脫料傳力塊3方便對磨具施加壓力,以便產品成型;在上撕凹模11的內腔還貫穿有第一脫料塊4,通過第一脫料塊4方便將加工好的磨具取下來;上撕凸模12的上埠為凸角結構,且上撕凸模12上端的凸角結構與上撕凹模11下端的凹槽結構的尺寸大小相匹配,使得被加工的產品能夠完全被固定住;在上撕凸模12的左右兩端還均設置有凸模固定塊5,凸模固定塊5用於固定上撕凸模12,防止在磨具加工過程中,上撕凸模12的鬆動,導致產品加工尺寸的誤差;下磨具2由下撕凸模21和下撕凹模22組成,下撕凸模21的下埠為凸角結構,且下撕凸模21的左右兩端均通過凸模固定塊5加以固定,防止在往下精半切的時候,導致下撕凸模21的鬆動,帶來的尺寸誤差;下撕凹模22的上端為凹槽結構,在下撕凹模22的內腔還貫穿有第二脫料塊6,且下撕凸模21的下埠的凸角結構與下撕凹模22的上端的凹槽結構的尺寸大小相匹配,使得在往下精半切的時候,被加工的產品能夠完全被固定住;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通過設置的上磨具1和下磨具2,先將產品往上精半切,使產品的上邊緣產生磨輥R角,再將產品往下精半切,讓產品在往下的過程中利用材料的夾持力使產品的下表面也產生磨輥R角,從而達到產品的外觀要求;提高了生產效率;減少了模治具的重複投入,降低了模具成本;減少了人力的投入,降低產品的成本。
對於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實用新型不限於上述示範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徵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實用新型。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範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實用新型的範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範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實用新型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並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