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來源於實踐議論文
2023-07-09 22:53:59 2
成功來源於實踐議論文
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尤其是議論文,議論文又叫說理文,作者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辨是非等方法,來確定其觀點正確或錯誤,樹立或否定某種主張。優秀的議論文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成功來源於實踐議論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王羲之為了學好書法,親自到自然中,感受「橫」的舒展和「豎」的堅毅;孔子反覆彈琴,領會作曲者的高尚追求;李時珍學醫,質疑前人書籍,親自遍嘗草藥……自此可見,實踐出真知,成功來自勇於實踐。
在17世紀初,人們都還認為較重物下落速度快時,伽利略已經開始質疑亞里斯多德的理論。從比薩斜塔上同時落地的兩個鐵球說明了一切。試想如果伽利略墨守陳規,不親自實踐,怎會有那著名的自由落體定律呢?現在的'教科書也不會有關於勢能的討論。正如狄德羅所說:「除了實踐以外,沒有別的方法能識別錯誤。」科學本身,就是在不斷實踐中發展起來的。
中華民族不僅具有燦爛的五千年文明歷史,而且現在正以科學發展的理念走向復興之路。
著寫「史家之絕唱」的司馬遷在他19歲時就開始遊歷全國,遊淮陽他追蹤韓信早年的足跡;訪齊魯,他瞻仰孔廟;到彭城他聽取漢劉邦的傳說故事。俗話說得好「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正是因為司馬遷不顧交通的不便,親自實踐到中國各地考察所以才能寫出史記這「史家之絕唱」。試想如果當年司馬遷只靠道聽途說而寫出一部史書,又怎麼可能流傳至今?正如劉向所說「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司馬遷由「足踐」而取得成功。
我國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從事氣象工作之日起,每天都親自到室外觀測氣候,進行記錄。直到臨終前一天他還記下氣溫。正因為他數十年如一日的`親自實踐,為我國氣象科學掌握了第一手資料。正是依靠著老一輩科學家勇於實踐的精神,我們的科學研究、空間技術才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
在我們學習的過程中有個別同學只是一味的看書,背定理,忽略了動手能力。只有親自實驗,勇於實踐,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可能有所發現,才有所創造。
讓我們記住培根所的話:「實踐——科學的皇后。」做既肯動腦又能動手的新型學生,將來向世界奉獻出更多的「中國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