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作文800字3篇
2023-07-09 05:23:33 3
議論文寫作教學歷來已久,但依然是當今語文教學的難點。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800字的議論文作文,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議論文作文800字篇1:專注與放下價值
我的愛啊,醒來吧。
晨光來了,要洗滌你暗淡的靈魂——冰心
喜歡冰心奶奶的這首小詩,它告訴我們心中只有清淨,無塵俗之繁擾,才能開啟一個又一個徵程;只有排除名利的幹擾,才能安心做事,虔誠做人,如那位老切割師所言,經驗技術我們都可以通過努力獲得,而控制自己不為金錢所動、不為名利相爭卻很難。因為這是自己與自己博弈,而凡人往往會輸。
不禁想起那位如幽蘭綻放,美麗溫婉的女子——楊絳先生。她與丈夫錢鍾書回家後,便是讀書。書是他們的精神支柱,他們專注的是自己的內心世界,是人生的感悟與探索,所以,面對如流的造訪者,和前來探望的高級官員,她總是選擇將大門微開,寒暄兩句便緊扣,面對紛至沓來的獎金和榮譽,她總是不以為然,把獎金全部捐出……她堅定地排除了那麼多幹擾,所以才有那麼多警心的詩文,如妙手偶得,讓人追捧和景仰。
楊絳先生如此,可是又有多少人止步於浮華與名利,如掉入泥潭般再也爬不上來呢?
一位高產畫家,一天能夠畫數十幅畫,且均賣得好價錢,他過得其樂融融,「我作畫就是為了錢。」所以,他本有的天資被埋沒,終無半分名望。放下價值吧,楊絳先生如果整日想她已經是個百成富翁,隨便寫點什麼都能賣個好價錢,她能站在如此高位嗎?那位畫家如果專心繪畫,潛心學習,怎會無半分名望呢?
「不去想價值的事,手就不會發抖。」老切割師的話,再次在耳畔響起。專注,放下價值,成功就會也現。西川說:「我想把名利丟進大海,把夢想裝進口袋,然後——出發吧!」世事紛繁如二月春風般牽扯著你的心態,纏繞成一個厚繭,暈開成一片溼潤,何不委心任去留!
琳琅滿目的世界裡,光線和塵埃,雪的過去,雨的未來裡請放下價值,請專注自己的夢。
啊,時間的腳步/要帶著你衝破那枯萎的夢靨/請緊緊追隨。——冰心
議論文作文800字篇2:鑽石有價,我心泰然
林徽因曾說:「真正的平靜,不是遠離車馬喧囂,而是在內心修籬種菊,即使如流往事,濤聲依舊,放棄執念,便可寂靜安然。」真正的平靜正如此,面對鑽石的天價,唯有放棄心中的雜念,泰然處之,方能收穫價值。
心之泰然,是坦蕩之果,唯有無視價值,方知價值可貴。
「一身正氣,兩袖清風,三餐溫飽,四大皆空」,這是閒士隱者的追求,是清廉的表率。作為一代名臣的楊震雖無閒士隱者之志,但卻有清官廉士之心,面對「暮夜無知」的誘惑,楊震頭頂天,腳立地,嚴詞拒絕了以金錢來換取仕途的虛假之人,並留下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為暮夜無知?」的千古忠言。真正的價值彰顯於自身,面對金錢,手不曾抖,眼不曾眨,泰然視之,方顯自身價值的可貴。
心之泰然是慧碩之花,無所念想便無所猶豫,便也了無牽掛,使之花開絢麗。
經典之所以被奉為經典,就在於它的無需標榜,無人超越。1984年那經典名著《西遊記》的拍攝,使人們記住了那一張張傳神俏皮的臉,記住了那一招招活靈活現的演繹,記住了那一次次翻上躍下的驚險傳奇……孫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齡童回憶說,當時拍攝,每集工資一百多,錢雖少,卻從未抱怨,只是用心投入,沒想到這部電視劇能大紅大紫,家喻戶曉。
成功往往源於沒有在不應過分專注之事上分神,拋棄雜念,專心投入,收穫的便是成功。
心之泰然,是成功之源,任他風雨飄搖,我自安之若素。
靜水流深,不露不顯,並不影響他滋潤萬物。拋卻雜念,安然前行。唯有經受一季明媚春光的誘惑,蝶才能破繭成蝶;否則,便要面對殘酷的死亡。唯有不去念想鑽石的價值,鑽石的價值才能倍增,關鍵在於自身是否經得起這一世的浮華。陶淵明甘願荷衣擔鋤行於農耕田畝卻不正視官場一眼,那是勇氣;李白敢於高唱「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仗劍行走天涯,那是勇氣,是斜側榮華富貴,只求一世灑脫的勇氣。
鑽石有價,唯有我心泰然,那一刻,才能閃出絕美光華,收穫內心真正的無價。
議論文作文800字篇3:點亮萬家燈火
一個熱心慈善的富翁,向三個貧困家庭提出捐助,卻收到迥然不同的答覆。
一家拒絕,以為是施捨——這是戒。
一家猶豫,聲明要償還——這是慮。
一家欣然,感激地接受——這是善。
面對他人的善心與善舉,我們理所應當以善回應,在這一來一往中,愛在傳遞,善在弘揚。
戒者,乃戒心、戒備,實在要不得。就好比在凜冽的寒風中饑寒交迫的時候,突然有人端來一籠熱騰騰的包子,你卻嗤之以鼻,眉眼高揚,啐了一口唾沫,拂袖而去,這該是多麼讓人心寒!比起施捨,我們更應說是幫忙與互助,沒有富人與窮人間的高低不等,將彼此聯繫的應該是共同進步,謀求大眾幸福的溫暖紐帶。若存戒備,則是築起冷酷高牆,密不透風,愛也無從滲入。
慮者,乃憂慮、焦慮,也非為上策。慮者將他人輕鬆的好意化為了自己肩上無形的千斤重擔,他們明白接受應當回報,卻並未透徹領悟這回報的內涵。他們將目光聚集在所接受的善款上,思量著自己日後是否有能力負擔起這重債,殊不知若是把接受的善心融入生活,發散出去,盡己所能點亮那些更需要光明的人們的心房,那該是最好的回報。所謂慮,也是多慮了。
善者,受於外物,發於內心。接受善意,明白他人的好;學會感激,點亮自己的心。在危難關頭,適時抓住別人伸出的援手,也不僅僅是接受,更需要內心的空曠與澄明。倘若如戒者一樣的拒絕,那麼日後的生活該還是在溫飽線上掙扎。更重要的是,不懂得接受,便不懂得給予,閉塞的心又還容得下多少愛的填充?倘若如慮者一樣的多慮,那麼日後的生活該是被精神與物質上的雙重壓力壓垮了腰,接受而只念償還,不知更大範圍地傳播開去,愛心也是要枯萎在手心裡。
惟有善者,不設無味戒備,不思多餘念想,懂得接受,也該是會樂於分享。所謂「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這話並不只在施予者,在受予者身上同樣適用。接受,並感恩,讓光明傳遞,照亮自己,溫暖他人,點亮萬家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