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分解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8-04 06:39:51 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臭氧分解裝置。
背景技術:
臭氧又名三原子氧,俗稱「福氧、超氧、活氧」,分子式是 O3 。臭氧在常溫常壓下,呈淡藍色的氣體,伴有一種自然清新味道,臭氧的穩定性極差,在常溫下可自行分解為氧氣,因此臭氧不能貯存,一般現場生產,立即使用。臭氧是目前已知的一種廣譜、高效、快速、安全、無二次汙染的殺菌氣體,可殺滅細菌芽胞、病毒、真菌等,並可破壞肉桿菌毒素。可殺滅附在水果、蔬菜、肉類等食物上的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黃曲莓菌、鐮刀菌、冰島青黴菌、黑色變種芽胞、自然菌、淋球菌等,也可殺死甲、B肝等傳染病毒,還可以去除果蔬殘留農藥及洗滌用品殘留物的毒性。
但是臭氧本身是一種對人體有毒的氣體,雖然其不穩定,可還原為氧氣,但是這種還原反應在自然條件下分解很慢,需要對尾氣進行處理才能及時將臭氧分解,避免造成空氣汙染。
通過加熱促進臭氧的自我分解速度是一種尾氣處理方式,這種方式不受共存氣體的影響,但是這種分解方法在設置燃料箱時,要受到法律規定的限制,用燃燒器加熱時有可能產生NOx,對環境造成二次汙染,而且運轉成本高;隨著催化技術的發展,能源緊張以及降低運行費用的需求,催化分解也逐漸開始應用於尾氣臭氧分解裝置中,但是這種單純的催化劑分解也有一定缺陷,因為當尾氣潮溼時,催化劑的效率會降低,而且會很快失效,所以工作時必須對催化劑持續加熱進行乾燥,而且由於加熱時滯,剛開始運行時可能出現不能充分發揮性能的情況,而且壓損也比較大。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臭氧分解裝置。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包括風機、除霧器和分解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除霧器設置於風機的輸入端,所述風機的輸出端連接於分解裝置的輸入端,所述分解裝置包括加熱分解裝置和催化分解裝置,所述加熱分解裝置包括內層和外層,所述內層外表面纏繞有電熱絲,所述外層內表面設置有隔熱材料;所述催化分解裝置內填充有催化劑,且內表面設置有溼度感應器。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採用加熱與催化結合的方式進行臭氧分解,並且加熱方式為電加熱,工作環境更加清潔,不會造成二次汙染,結構也更為簡單,外層內壁的隔熱材料起到保溫隔熱的效果,提高熱的利用率,同時避免周圍工作人員燙傷;兩者結合工作提高臭氧分解效率和分解速度,由除霧器除去會對管道、風機和催化劑等造成腐蝕的雜質,延長設備使用壽命;先進行加熱再進行催化劑分解保證進入催化分解裝置的氣體為乾燥狀態,避免催化劑因為潮溼失去功效;溼度感應器檢測催化分解裝置內溼度,當檢測到溼度過高時自動提高電加熱加熱強度以及時出去溼度。
優選的,所述加熱分解裝置內設置有溫度感應器。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溫度感應器檢測熱分解裝置內的溫度,便於觀察和控制。
優選的,所述催化分解裝置的輸出端設置有臭氧濃度計。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臭氧濃度計用於檢測臭氧分解裝置的分解效率,方便及時發現問題。
優選的,所述催化分解裝置的輸出端連接有冷卻裝置,所述冷卻裝置的輸出端設置有溫度感應器。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冷卻裝置保證排到空氣中的潔淨空氣為達標溫度,避免造成設備周圍高溫。
優選的,還包括控制櫃,所述冷卻裝置、溫度感應器、溼度感應器、臭氧濃度計、電加熱開關和風機均連接於控制櫃。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溫度感應器、臭氧濃度計將檢測數據傳於控制櫃,操作人員在控制柜上設定各個指標,例如排出空氣溫度範圍、臭氧濃度範圍等數據,由控制櫃實現自動控制冷卻裝置的冷卻程度,電加熱絲的加熱溫度等。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臭氧分解裝置的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臭氧分解裝置的加熱分解裝置的示意圖。
附圖標記:1、風機;2、除霧器;4、加熱分解裝置;5、催化分解裝置;6、電熱絲;7、隔熱材料;8、催化劑;9、溼度感應器;10、溫度感應器;11、臭氧濃度計;12、冷卻裝置。
具體實施方式
通過圖1至圖2對本實用新型臭氧分解裝置作進一步的說明。
本實用新型的臭氧分解裝置包括風機1、除霧器2和分解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除霧器2設置於風機1的輸入端,所述風機1的輸出端連接於分解裝置的輸入端,所述分解裝置包括加熱分解裝置4和催化分解裝置5,所述加熱分解裝置4包括內層和外層,所述內層外表面纏繞有電熱絲6,所述外層內表面設置有隔熱材料7;所述催化分解裝置5內填充有催化劑8,且內表面設置有溼度感應器9。
優選的,所述電熱絲6連接有電加熱開關, 電加熱開關控制電熱絲加熱。
優選的,所述加熱分解裝置4內設置有溫度感應器10。
優選的,所述催化分解裝置5的輸出端設置有臭氧濃度計11。
優選的,所述催化分解裝置5的輸出端連接有冷卻裝置12,所述冷卻裝置12的輸出端設置有溫度感應器10。
優選的,還包括控制櫃,所述冷卻裝置12、溫度感應器10、溼度感應器9、臭氧濃度計11、電加熱開關和風機1均連接於控制櫃。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並不僅局限於上述實施例,凡屬於本實用新型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應當指出,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