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滿時溼氣重怎麼解決(健脾化溼正當時)
2023-08-03 23:14:15 2
小滿者,物致於此小得盈滿!
「小滿」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八個節氣。通常是每年的5月21日左右,太陽黃經位於60度。「鬥指甲為小滿,萬物長於此少得盈滿,麥至此方小滿而未全熟,故名也。」
大麥等夏收作物已經開始結果,籽粒逐漸飽滿。但是尚未完全成熟,所以稱做「小滿」。
小滿有「大落大滿,小落小滿」之諺語,「落」是下雨的意思,雨水愈豐沛,將來愈是大豐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滿者,物致於此小得盈滿。」小滿之時,各地陸續進入夏季,南方地區平均氣溫一般在22 度以上,同時雨水增多,正如民間傳言:「小滿小滿,江滿河滿」。
在這一時期,下雨後,氣溫會急劇下降,所以要注意添加衣服,避免感冒,高溫多雨,空氣悶熱潮溼,是「小滿」時的氣象特徵。
從現在起到端午節前後,都是採藥的好時機。春天早發的植物,已積蓄了豐富的營養,許多都到了藥性最好的時候。此季可採的藥中,有一花一果我要特別推薦。
01
金銀花
小滿時節採摘頭茬金銀花,到暑天時加點甘草泡水喝,極為清心怡神,是我從小喝到大的消暑茶。如果增大用量,還可以用來調理皮膚過敏、紅腫、皮炎等問題。
02
青梅
民間流傳:「吃梅接命」——吃梅子可以延長壽命。梅子是肝臟的保健水果,可以淨化血液,預防癌症。還能刺激腮腺素(「返老還童激素」)的分泌,使人年輕。
小滿養生
原則一:清熱利溼、生津止渴因人體在夏天津液消耗較多,所以夏天應注意清熱生津止渴,並且因這一時期暑溼並重,所以應在日常多注意清熱利溼、清暑化溼。中醫認為,長夏在五臟中歸於脾,也宜清補。按中醫養生學的觀點,過溼對脾不利,因此日常飲食中應適當多食甘涼或甘寒為宜。常吃具有清利溼熱、養陰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綠豆、冬瓜、黃瓜、黃花菜、水芹、荸薺、黑木耳、胡蘿蔔、西紅柿、西瓜、山藥、鯽魚、草魚、鴨肉等。原則二:清心祛暑、清熱解毒中醫認為,夏為暑熱,夏季歸於五臟屬心,適宜清補。而心喜涼,宜食酸,比如可常吃些小麥製品,之外可適當多食些豬肉、李子、桃子、橄欖、菠蘿、芹菜等。中醫注重天人合一,陰陽互補,因此人們在夏天以多吃些以性寒涼味酸食物為宜,儘量不吃辛辣溫燥之物。不過應注意生食冷飲不宜過度,以免傷及人體內的正氣而誘發疾病。原則三:健脾養胃,補氣益陰進入夏季,天氣炎熱,人體消耗增大,一方面急需補充營養物質和津液,另一方面因暑、溼氣候的影響易導致脾胃正氣不足,胃腸功能紊亂。所以在飲食上應以健脾養胃為原則,以湯、羹、汁等湯水較多、清淡而又能促進食慾、易消化的膳食為主,這樣才能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同時,少吃或不吃油膩厚味、油煎的食物,並且每餐進食量不宜過大,應以少量多餐為原則。
小滿養生兩避忌
1、莫貪眼前舒服,過於避熱趨涼小滿節氣正值五月下旬,氣溫明顯增高,如若貪涼臥睡必將引發風溼症、溼性皮膚病等疾病。在乘涼時,要特別注意蓋好腹部,不少農村地方喜穿「兜肚」,是很符合養生之道的。夏季養生,古人之所以提出保養陽氣,關鍵在於暑熱外蒸,汗液大洩,毛孔開放,這樣機體最易受風寒溼邪侵襲。2、避免久處空調環境,謹防冷氣病所謂冷氣病,是指由於人們久處冷氣設備的環境下工作和生活時所患的一種疾病。輕者面部神經痛、下肢酸痛、乏力、頭痛、腰痛、容易感冒和不同程度的胃腸病等;重者會出現皮膚病和心血管疾病。而老年人中出現的各種症狀更加明顯。防止以上兩點發生的辦法是:
1、室內外的溫差不超過5攝氏度為好。室內溫度不少於25攝氏度。
2、入睡最好關關空調,室內空氣外界空氣流通。
3、若患有冠心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等慢性病人,尤其是老年人,不要長期呆在冷氣環境裡,患有關節痛的人亦不要老在冷氣環境裡生活。
而要防止溼邪侵襲,在居住環境上就要切忌潮溼。因此,在長夏居室一定要做到通風、防潮、隔熱,如果室內過於潮溼,空氣汙濁,不僅家具、衣物發黴、長毛而損壞。還能損傷人體陽氣。
小滿艾灸
小滿節氣灸一:安神養心因夏季屬火,又因火氣通於心、火性為陽,所以,夏季的炎熱最易幹擾心神,使心情不寧,引起心煩。而心煩就會使心跳加快,心跳加快就會加重心的負擔,誘發各種疾病。
因此,夏季養生重養心。對於心臟病、高血壓等疾病的朋友,艾灸養生重在養陽、養心、養神。艾灸勞宮、湧泉、心俞,安神養心,呵護血管。疏其氣血,令其條達,而致和平。
高血壓足浴通用方
材料:懷牛膝、川芎各15g,天麻、鉤藤(後下)、夏枯草、吳茱萸、肉桂各10g
做法:上方加水2000ml煎煮,水沸後10分鐘,取汁趁溫熱浴足 30分鐘,上、下午各1次,2-3周為1療程。
小滿節氣灸二:健脾化溼小滿節氣正值五月下旬,氣溫明顯增高,如若貪涼臥睡必將引發風溼症、溼性皮膚病等疾病。小滿過後,雨水多起來,天氣悶熱潮溼,中醫稱之為「溼邪」。由於人體的脾「喜燥惡溼」,此時出汗水分丟失較多,受「溼邪」的影響最大,脾胃消化功能會較差,一些夏季疾病會隨之而來。例如食欲不振、腹脹、腹瀉等消化功能減退的症狀,還常伴有精神萎靡、嗜睡、身體乏力等,中醫叫做「溼邪中阻」,還有可能患上腳氣、溼疹等皮膚病。
所以,小滿節氣養生要注重健脾化溼,中脘、足三裡、豐隆、解溪等穴位是小滿節氣祛溼健脾主要選擇的穴位。
(約見名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