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上管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8-04 00:23:11 2
專利名稱:一種上管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上管裝置,特別涉及一種軟管上管裝置
背景技術:
包裝用軟管在擠出形成軟管的切割過程中,常由於刀具切割力的問題或軟管成型材料性能問題,造成切割成一段段的軟管管口變形、管口內翻等現象。已變形或內翻的軟管在傳送至後續的注頭、印刷工序時,由於上管採用的推管裝置為剛性材質,且其不具有使變形或內翻的軟管在推管瞬間調整至正常狀態時的功能,因而,已變形或內翻的軟管在和剛性的推管裝置接觸的過程中十分易於造成軟管管身折傷或加劇管口內翻折邊的程度,從而不利於產品質量控制,使半成品的不合格率提高。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提供一種可避免或降低上管操作時出現管身折傷或加劇管口內翻折邊的問題的上管裝置。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提供一種上管裝置,包括固定板及安裝在所述固定板上、用以安裝軟管並能相對所述固定板作相對轉動的旋轉臂組件。進一步地,所述相對轉動的角度不大於10°。進一步地,所述旋轉臂組件包括用以安裝軟管的凸伸部;所述凸伸部的自由端上設有圓弧過渡段。進一步地,所述旋轉臂組件包括第一夾頭、第二夾頭、轉輪、延伸部、限位部;所述第二夾頭和所述轉輪設置在所述第一夾頭的第一端;所述凸伸部形成在所述第二夾頭上,並與所述轉輪相對且間隔設置;所述延伸部形成在所述第一夾頭的第二端,並與所述第一夾頭呈夾角設置;所述限位部設置在所述延伸部上;所述固定板上設有與所述限位部配合的突起。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夾頭和所述轉輪樞接在所述第一夾頭的第一端。進一步地,所述旋轉臂組件進一步包括軸承;所述軸承設置在所述第一夾頭與所述延伸部連接處;所述上管裝置進一步包括對所述延伸部施加作用的彈性元件。進一步地,所述上管裝置進一步包括調節所述彈性元件的預壓力的彈性元件旋緊機構。進一步地,所述固定板包括本體部、凹槽、凸出部以及壓板;所述凹槽形成在所述本體部上;所述凸出部從所述本體部向外延伸到所述本體部的外側;所述壓板安裝在所述凸出部的自由端;所述彈性元件旋緊機構設置在所述壓板上;在所述凹槽內設有頂件;所述突起設置在所述凹槽內;所述彈性元件的一端設在所述頂件處,另一與所述彈性元件旋緊機構接觸;所述延伸部、限位部和軸承設置在所述凹槽內;所述延伸部與所述彈性元件接觸。進一步地,所述限位部為形成在所述延伸部上的缺口。[0013]進一步地,所述上管裝置包括設置在所述固定板兩側的兩個所述的旋轉臂組件;所述兩個旋轉臂組件的所述凸伸部之間的距離小於所述軟管的直徑。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上管裝置的旋轉臂組件可以相對固定板作轉動,因而軟管可順利地安裝在旋轉臂組件上,可避免擠出、切割後稍有變形的軟管在後續加工工序的上管操作時出現管身折傷或加劇管口內翻折邊的問題。
圖I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的上管裝置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I的主視示意圖。圖3為圖I的後視示意圖。圖4為圖I中上管裝置的部分組件的主視示意圖。圖5為圖I中上管裝置的旋轉臂組件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6為圖5的主視示意圖。圖7至圖8為圖I中的上管裝置的轉動過程示意圖。圖9至圖10為上管動作過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用於限定本實用新型。圖I至圖3所示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的上管裝置100,其包括固定板120、彈性元件如彈簧140、彈性元件旋緊機構如彈簧旋緊螺絲160、旋轉臂組件170及蓋板180。其中,固定板120可用於安裝彈簧140、彈簧旋緊螺絲160、旋轉臂組件170及蓋板180等。具體地,固定板120包括本體部121、凹槽122、凸出部123以及壓板124。凹槽122形成在本體部121上。在圖2所示的實施例中,兩個凹槽122大致相對本體部121的中心線對稱地設置在本體部121的左右兩側。凸出部123從本體部121上的兩個凹槽122之間處向外延伸,並延伸到本體部121的外偵彳。壓板124安裝在凸出部123的自由端。此外,在凹槽122內設置有突起125、頂件126和安裝孔127 (如圖4所示)。彈簧140安裝在固定板120內。彈簧140的第一端設在頂件126處,從而限制了彈簧140的第一端在工作中的位移;彈簧140的相對的第二端與彈簧旋緊螺絲160接觸,而彈簧旋緊螺絲160則固定於壓板124上,從而即限制了彈簧140的第二端在工作中的位移。在工作過程中,通過調節彈簧旋緊螺絲160在壓板124內旋合的長度,可以調節彈簧140的預壓力,即驅動彈簧140的第一端從頂件126移開時所需力的大小。如圖5及圖6所示,旋轉臂組件170包括第一夾頭171、第二夾頭172、轉輪173、延伸部174、限位部175,以及軸承176。具體地,第一夾頭171大致呈條狀。第二夾頭172和轉輪173可通過銷釘等樞接在第一夾頭171的同一端,即第一端。在第二夾頭172的自由端設有圓弧過渡段1722。具體地,如圖5所示,在第二夾頭172上與轉輪173相鄰處形成有一凸伸部1721。凸伸部1721與轉輪173相對,並且與轉輪173間隔設置。圓弧過渡段1722形成在凸伸部1721的自由端,起到導向作用。在一實施例中,可令銷釘依次穿過第二夾頭172、轉輪173和第一夾頭171,從而將第二夾頭172和轉輪173安裝在第一夾頭171的第一端,並且可令第二夾頭172、轉輪173分別以銷釘為轉軸相對第一夾頭171轉動,從而調節凸伸部1721與轉輪173之間的間距。延伸部174形成在第一夾頭171的第二端。第二端和第一端是第一夾頭171的相 反的兩端。延伸部174與第一夾頭171呈一定夾角,該夾角的大小可以根據實際使用需要設計。在本實施例中,延伸部174大致垂直於第一夾頭171。限位部175設置在延伸部174上,用以與固定板120上的突起125配合,起到限位的作用。在本實施例中,限位部175為形成在延伸部174邊緣上的缺口。軸承176設置在第一夾頭171與延伸部174連接處。在本實施例中,兩個軸承176設置在第一夾頭171與延伸部174連接處的相對兩側。軸承176可通過定位軸固定於固定板120上的安裝孔127內。如圖I及圖2所示,當將旋轉臂組件170安裝到固定板120後,延伸部174、限位部175和軸承176設置在凹槽122內,而第一夾頭171、第二夾頭172和轉輪173位於凹槽122外部。此時,軸承176固定於固定板120上的安裝孔127內;突起125插入限位部175內;延伸部174與頂件126相鄰並可與彈簧140的第一端接觸;第一夾頭171和第二夾頭172處於固定板120外部並位於凸出部123的側邊,而且,第一夾頭171和第二夾頭172也可以與凸出部123接觸;轉輪173和圓弧過渡段1722位於壓板124自由端的上方或外側。蓋板180可用於將旋轉臂組件170安裝在固定板120內。在本實施例中,兩個旋轉臂組件170安裝到固定板120的兩側,可令兩個第二夾頭172的凸伸部1721之間的距離略小於軟管的直徑,以便於將軟管的管壁嵌入轉輪173與凸伸部1721之間的間隙裡。上述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的上管裝置100的具體結構,下面簡述其工作原理如圖9及圖10所示,軟管200上管時,軟管200的管壁210嵌入轉輪173與凸伸部1721之間的間隙裡;推管時,兩個旋轉臂組件170僅接觸軟管200管口的一部分,且兩個旋轉臂組件170分別處於軟管20直徑的兩端,即兩個旋轉臂組件170的凸伸部1721之間的距離略小於軟管的直徑。當軟管200管口有微小變形或內翻折邊時,由於即將伸入軟管200管內的兩個旋轉臂組件170可以分別繞其轉軸向外作小角度(不大於10° )的轉動,且第二夾頭172上設有圓弧過渡段1722,因而軟管200管壁210亦可順利地嵌入轉輪173與凸伸部1721之間的間隙裡。在此過程中,如圖7所示,兩個旋轉臂組件170分別繞其轉軸向外作相對轉動時,延伸部174朝向彈簧140轉動而將彈簧140壓縮;如圖8所示,在軟管200管壁210順利地嵌入轉輪173與凸伸部1721之間的間隙後,在彈簧140回復力作用下,兩個旋轉臂組件170反向轉動即可回復到初始狀態。一旦軟管200順利地套於旋轉臂組件170上並保持此種狀態向承接軟管200的芯棒300運動時,原先存在的微小變形量或內翻缺陷即被調整至正常軟管的形態,最終實現順利上管從而克服了原剛性推管裝置因不具有調整功能而使軟管變形或內翻加劇的不足。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中的上管裝置100的旋轉臂組件170可以繞其轉軸向外作相對轉動,且第二夾頭172上設有圓弧過渡段,因而軟管200管壁210可順利地嵌入轉輪173與凸伸部1721之間的間隙裡,可避免擠出、切割後稍有變形的軟管200在後續加工工序的上管操作時出現管身折傷或加劇管口內翻折邊的問題。以上所述僅為本 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上管裝置,包括固定板;其特徵在於,所述上管裝置進一步包括安裝在所述固定板上、用以安裝軟管並能相對所述固定板作相對轉動的旋轉臂組件。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上管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相對轉動的角度不大於10°。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上管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旋轉臂組件包括用以安裝軟管的凸伸部;所述凸伸部的自由端上設有圓弧過渡段。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上管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旋轉臂組件包括第一夾頭、第二夾頭、轉輪、延伸部、限位部;所述第二夾頭和所述轉輪設置在所述第一夾頭的第一端;所述凸伸部形成在所述第二夾頭上,並與所述轉輪相對且間隔設置;所述延伸部形成在所述第一夾頭的第二端,並與所述第一夾頭呈夾角設置;所述限位部設置在所述延伸部上;所述固定板上設有與所述限位部配合的突起。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上管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夾頭和所述轉輪樞接在所述第一夾頭的第一端。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上管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旋轉臂組件進一步包括軸承;所述軸承設置在所述第一夾頭與所述延伸部連接處;所述上管裝置進一步包括對所述延伸部施加作用的彈性元件。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上管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上管裝置進一步包括調節所述彈性元件的預壓力的彈性元件旋緊機構。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上管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固定板包括本體部、凹槽、凸出部以及壓板;所述凹槽形成在所述本體部上;所述凸出部從所述本體部向外延伸到所述本體部的外側;所述壓板安裝在所述凸出部的自由端;所述彈性元件旋緊機構設置在所述壓板上;在所述凹槽內設有頂件;所述突起設置在所述凹槽內;所述彈性元件的一端設在所述頂件處,另一與所述彈性元件旋緊機構接觸;所述延伸部、限位部和軸承設置在所述凹槽內;所述延伸部與所述彈性元件接觸。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上管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限位部為形成在所述延伸部上的缺口。
10.如權利要求3至9中任何一項所述的上管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上管裝置包括設置在所述固定板兩側的兩個所述的旋轉臂組件;所述兩個旋轉臂組件的所述凸伸部之間的距離小於所述軟管的直徑。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上管裝置,包括固定板以及安裝在所述固定板上、用以安裝軟管並能相對所述固定板作相對轉動的旋轉臂組件。本實用新型的上管裝置的旋轉臂組件可以相對固定板作相對轉動,因而軟管可順利地安裝在旋轉臂組件上,可避免擠出、切割後稍有變形的軟管在後續加工工序的上管操作時出現管身折傷或加劇管口內翻折邊的問題。
文檔編號B29C47/08GK202357410SQ20112044990
公開日2012年8月1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14日 優先權日2011年11月14日
發明者林茂青, 閉昌輝, 陳文濤 申請人:深圳市通產麗星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