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播種球套裝置製造方法
2023-07-25 06:34:41 1
馬鈴薯播種球套裝置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馬鈴薯機械化種植【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馬鈴薯播種球套裝置。其特點是包括球套,所述的球套由兩個半球形結構體通過嵌套環組合而成,球套上設置多個孔,球套下部通過面接觸與託種杯配合設置。其通過採用一種球形裝置將種子裝入其中,該球形裝置與託種杯恰好吻合,可以減少漏薯、重薯情況,也無需人工補薯。主要適用於鏈勺式排薯機構排種勺鏈的緊邊取薯,進一步減少漏取,提高取種率。其結構簡單、實用性強。
【專利說明】馬鈴薯播種球套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馬鈴薯機械化種植【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馬鈴薯播種球套裝置。
【背景技術】
[0002]近年來,隨著馬鈴薯種植面積的不斷增加,馬鈴薯種植機具的研發和推廣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馬鈴薯播種機是馬鈴薯產業發展的關鍵機具,馬鈴薯播種機的播種質量直接關係到馬鈴薯的生長發育和產量,而馬鈴薯播種機的播種質量主要取決於排種裝置,勺鏈式排種器是馬鈴薯播種機使用較為廣泛的一種排種裝置,該裝置採用鏈或帶傳動,取種勺通過勺柄連接在傳動鏈或帶上。勺鏈式排種裝置具有造價低、不傷種、株距可調等優點,但由於受取種方式的限制,播種過程中容易出現漏播情況。漏播、補種難問題一直是馬鈴薯機械化種植的難題。針對馬鈴薯播種的漏播問題,一般通過改進馬鈴薯播種機的結構來減少漏播率,但改進後的馬鈴薯播種機播種過程中仍有7%左右的漏播率,目前主要採用人工補種方式來降低漏播率,這種方式不但增加了農民的勞動強度和種薯成本,還會因取種勺運動速度快,人工不能及時補種而出現漏補情況。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避免現有技術不能及時補種而出現漏補的缺陷而提供馬鈴薯播種球套裝置,有效解決了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
[0004]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取的技術方案為:所述的馬鈴薯播種球套裝置,其特點是包括球套,所述的球套由兩個半球形結構體通過嵌套環組合而成,球套上設置多個孔,球套下部通過面接觸與託種杯配合設置。
[0005]所述的孔為均勻設置在球套上的圓孔,主要實現種薯與土壤的接觸、與空氣、水分、肥料的吸收。
[0006]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所述的馬鈴薯播種球套裝置,其通過採用一種球形裝置將種子裝入其中,該球形裝置與託種杯恰好吻合,可以減少漏薯、重薯情況,也無需人工補薯。主要適用於鏈勺式排薯機構排種勺鏈的緊邊取薯,進一步減少漏取,提高取種率。其結構簡單、實用性強。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7]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原理示意圖。
[0008]圖中所示:1.託種杯;2.球套;3.孔;4.嵌套環。
【具體實施方式】
[0009]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徵進行描述,所舉實例只用於解釋本實用新型,並非用於限定本實用新型的範圍。
[0010]如圖1所示,所述的馬鈴薯播種球套裝置,其特點是包括球套2,所述的球套2由兩個半球形結構體通過嵌套環4組合而成,球套2上設置多個孔3,球套下部通過面接觸與託種杯配合設置。
[0011]所述的孔3為均勻設置在球套2上的圓孔,主要實現種薯與土壤的接觸、與空氣、水分、肥料的吸收。
[0012]所述的馬鈴薯播種球套裝置,使用時,隨著排種鏈的運動,球套落入託種杯,從種箱升運至排種鏈的最高端,在下落的過程中,薯塊落到排種勺的背面。
[0013]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並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馬鈴薯播種球套裝置,其特徵是包括球套,所述的球套由兩個半球形結構體通過嵌套環組合而成,球套上設置多個孔,球套下部通過面接觸與託種杯配合設置。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馬鈴薯播種球套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孔為均勻設置在球套上的圓孔。
【文檔編號】A01C9/00GK204090517SQ201420553494
【公開日】2015年1月14日 申請日期:2014年9月25日 優先權日:2014年9月25日
【發明者】張瑞, 石林榕, 吳建民, 孫偉, 趙武雲, 張華 , 劉小龍, 王蒂, 張俊連, 馮斌, 趙志偉 申請人:甘肅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