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鑑史問廉》第三集《清濁之辨》觀後感
2023-07-24 21:50:45 5
魯迅先生說「我們自古以來,就是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有'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昨夜,這些「中國的脊梁」一個個從螢屏上向觀眾走來。
眾生沉醉,我獨醒的屈原,報國無門,而投水汨羅江;「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在南宋大廈危亡之際,散盡家產,起兵勤王,兵敗被俘,拒絕高官厚祿,受盡折磨,終被殺害;司馬直,不願盤剝百姓為己買官,留下遺書抨擊賣官鬻爵的政策,服毒自殺;「義風千古」的五人墓,書寫了蘇州民眾反對朝政腐敗,維護好官周順昌而被害的壯舉……
雖然屈原用生命做最後的抗爭,也未能挽回楚國覆亡的命運;文天祥拼盡全力也沒能挽救垂死的南宋;死諫自殺的司馬直亦沒能拯救東漢的朝廷;「五壯士」失去生命也沒能留住大明的江山。但是他們卻如顆顆閃亮的明珠,高懸在歷史的天空,給後人以榜樣、以激勵、以啟迪。他們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勇氣和擔當,奉行著「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理念,演繹著「清者自清濁者自濁」的故事。推動者中華民族的文明和進步,才使偉大的中華民族「清氣滿乾坤」。
誠然,許多「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君子下場悲壯,然而,他們的悲壯卻在印證著統治者的腐朽和黑暗。對此,已成歷史人物的諸葛亮道出了原委,可謂一針見血:「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諸葛亮總結的是前朝興衰的原因,闡述了忠奸的利弊,以先漢的「興隆」和「傾頹」的歷史事實,作為前車之鑑,沒成想,劉禪不聽,不去親近董允、姜維這樣的「賢臣」,而去親近黃皓這樣的「小人」,結果是國破家亡,成了階下囚,葬送了蜀漢江山。而他的老子劉備,當年以「織席販履」為生,卻因親「賢人」——先是與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後又「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終於「三分天下有其一」,建立了蜀國,當上了皇帝。一語成讖,諸葛亮竟提前把蜀漢的興亡作了「總結」,亦是歷史興衰、朝代更替的總結。
我們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這個政黨從誕生之日至今,就湧現出了許許多多的先鋒模範:方志敏、劉胡蘭、董存瑞、黃繼光、雷鋒、焦裕祿、楊善洲……一個個家喻戶曉的名字,他們為新中國的建立和建設奉獻出了全部的智慧和鮮血。我們黨是用什麼方法把這些先鋒模範凝聚在一起,團結起來為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服務,讓黨的事業充滿生機呢?以史為鑑,就是那句話,「親賢臣」,習近平給出了答案,他曾指出「事業興衰,唯在用人;用人之要,重在導向。」他不斷強調用人的風向標作用:「用一賢人則群賢畢至,見賢思齊就蔚然成風。選什麼人就是風向標,就有什麼樣的幹部作風,乃至就有什麼樣的黨風。」因為習近平悟透了歷史這本教科書,深深的懂得「自古忠奸如冰碳」道理,忠臣良將自古為國家之金梁玉柱,奸臣妄賊從來是社稷之蛀蟲碩鼠。忠多奸少則國興,忠寡奸眾則國衰。他也曾告誡官員交友的原則:「面對紛繁的物質利益,要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之交,與君子交往,既利己,又利國利民。
以史為鑑,鑑往古今,領導幹部當牢記歷史的經驗教訓,謹記習近平的用人觀和交友觀,把一批批願意為人民的利益奮鬥終身的仁人志士聚集在黨內,團結起來,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