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史問廉之八·千秋之評》觀後感
2023-07-24 21:45:28 1
歷史是古代中國為官者和讀書人心中的「上帝」,是他們在一生中最為倚重的精神支柱。文天祥曾有這樣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國歷史上傳統讀書人都看重能夠刻諸青史的德行、功業和言論,因而也就在終極價值上把歷史看得高於現實,堅信歷史終將裁決現實,評品現實。《千秋之評》將通過講述保存在史書中的清官和貪官的典型故事,探尋中國廉政文化背後的歷史邏輯,並探求中華文明戰勝一次次危機而不斷浴火重生的歷史文化密碼。
《鑑史問廉之八·千秋之評》觀後感
今天收看了最後一集《千秋之評》,這一集通過講述保存在史書中的清官和貪官的典型故事,探尋中國廉政文化背後的歷史邏輯,並探求中華文明戰勝一次次危機而不斷浴火重生的歷史文化密碼。
在中國文化傳統中,中國人有一種對歷史的虔誠感和敬畏感,歷史有終極審判的功能。歷史具有公正性品格和終極性審判的能力,能夠對人間是非做出公正的終極審判,使善惡最終各得其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歷史是古代中國為官者和讀書人心中的「上帝」,是他們在一生中最為倚重的精神支柱。文天祥曾有這樣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國歷史上傳統讀書人都看重能夠刻諸青史的德行、功業和言論,因而也就在終極價值上把歷史看得高於現實,堅信歷史終將裁決現實,評品現實。
千秋盛代,中華五千年文化中,記載了太多清官和貪官的故事。這些故事時時刻刻在提醒著我們學習的典範和引以為戒的典型,我們需要從這些歷史故事中了解廉政文化的歷史邏輯,更要提醒現在的政府工作人員,特別是為官之人,要做到廉政為官,執政為民。
《鑑史問廉》央視紀錄片觀後感
最近在看央視播送的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鑑史問廉》,在看到《清官之念》一集時,節目中講到了包拯、狄仁傑、董宣、張伯行、海瑞等著名清官,讓我感動不已,唏噓不斷,他們受百姓熱情愛戴的情景,深刻反映了深藏在百姓心裡綿延不絕的「青天情結」。結合最近我在看《明朝那些事兒》裡海瑞的故事,淺談一下自己的感想。
海瑞是明朝著名清官,他一生官位並不高,卻能夠自覺嚴格要求自己,在別人看到或者看不到的時候,都能夠拒絕貪汙,崇德向善。他一生清貧,懲治貪官,打擊豪強,力主嚴懲貪官汙吏,禁止循私受賄,並曾上書批評世宗生活奢華。海瑞去世後,他的喪事還是朋友湊錢辦理的,死訊消息一傳出,南京的百姓因此罷市,「喪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夾岸,酹而哭者百裡不絕。」這樣壯觀的場景,相信看過這段文字的人都會被震撼。
中國歷史上的清官,以他們的剛直不阿,清廉正直的獨特魅力,深受群眾的尊敬與愛戴,這是貪官用任何手段都無法企及的。他們是百姓的信仰,是國家的希望,是我們對公平正義和政治清廉的不懈追求。
為了實現這種追求,為了黨和國家的希望,黨和國家也加大了反腐力度。回顧20xx年,一個個貪腐人員落馬,一個個清官上任,深得人心,讓人民記憶深刻、拍手稱快。
反腐,讓清官成為新常態。
新的一年,我相信,這種反腐力度不僅不會削弱,反而會繼續形成高壓態勢。《人民日報》近日發表的《反腐是當今中國社會從中央到百姓的基本共識》有力地駁斥了「反腐過頭」論、「反腐自黑」論和「反腐無用」論等混淆視聽的荒謬言論。文章指出,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關係黨和國家生死存亡,已成為當今中國社會從中央到百姓的基本共識。任何阻撓我們打贏這場戰爭的言論,都會不攻自破,都會在現實的陽光下無所遁形。河南省委常委、紀委書記尹晉華在河南省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兩個責任」巡迴宣講中的也談到:「反腐新常態包括「從嚴趨緊」、「高壓威懾」、「長常持久」三個特徵。」
在這種高壓反腐的力度下,清官會越來越多,他們以自身豐盈的精神境界、百毒不侵的清廉體魄帶給國家更多的希望,成為政治生態的一種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