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顯微維氏硬度試驗制樣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8-04 16:41:06 1
專利名稱:一種顯微維氏硬度試驗制樣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顯微維氏硬度試驗制樣裝置,屬材料試驗設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硬度是衡量金屬材料的重要性能指標之一,是材料彈性、塑性、強度和韌性等力學性能的綜合指標,它是指材料抵抗彈性變形、塑性變形或破壞的能力。實踐證明,金屬材料的硬度值與強度值及其它機械性能之間有一定關係,可根據硬度估計出材料的其它機械性能。硬度包括布氏、洛氏、維氏硬度等,可以根據布氏、洛氏、維氏硬度值對照表進行換算。由於維氏硬度計的試驗力比較多,測量範圍比較廣泛,可以測量目前工業上所用到的幾乎全部金屬材料,從很軟的材料(幾個維氏硬度單位)到很硬的材料(3000個維氏硬度單位) 都可測量,因此在實際工作中需要經常進行維氏硬度試驗。而硬度試驗對試樣表面平整度和光潔度要求較高,即要求試樣表面光滑平坦,無氧化皮及外來汙物,尤其不應有油脂,因此需要對試樣進行打磨,而金屬又較硬,如果將試樣兩面都製作平整光潔,不但耗時費力,也不能及時的得出實驗結果,而且大多數時候硬度試驗只需對一面進行試驗即可。如果能採用一種方法將不需進行硬度試驗的試樣表面快速變平整且不影響試驗結果或者影響比較小,只需將進行試驗的一面打磨光滑平坦,這將很大的提高工作效率,同時也能節約砂紙,降低成本。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公開一種顯微維氏硬度試驗制樣裝置,能有效地提高硬度試驗的工作效率。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所述裝置由支架1、衝擊棒2、 彈簧3、帶橡皮泥的鐵塊4和底座5構成。支架、底座由鑄鐵製成,帶橡皮泥的鐵塊放置在底座5上部的工作平面上,支架1上部有與底座5上部工作平面垂直的支架導柱孔,支架底座有四個支座,保證其平穩;彈簧3套裝在衝擊棒2上部,衝擊棒2與上支架導柱孔之間為滑配合,可在克服彈簧3的彈力後在支架導柱孔中上下運動。按下衝擊棒衝擊試樣與橡皮泥4後,由於彈簧作用可使其恢復原位;只需將試樣的一面打磨光滑平坦,然後將試樣不平面放在橡皮泥之上,與鐵塊一起置於衝擊棒正下方的底座上部工作平面上,按下衝擊棒,使橡皮泥與試樣不平面緊密結合,使試樣不平面平整,即可進行硬度試驗,從而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也節約了砂紙,且橡皮泥可重複使用,降低了成本。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顯微維氏硬度試驗試樣制樣時,只需將進行試驗的一面打磨光滑平坦,再使用本實用新型裝置制樣,即可進行硬度試驗,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也節約了砂紙,且橡皮泥可重複使用,降低了成本。另一方面,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選料容易且耐用,可靠性也很高。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3[0012]圖2為硬度試樣放大示意圖,其一個面是不平整的;圖中圖號表示1是支架;2是衝擊棒;3是彈簧;4是試樣及帶橡皮泥的鐵塊放置臺;5是底座。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實施例並對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如圖1所示,為本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裝置由支架1、衝擊棒2、彈簧3、帶橡皮泥的鐵塊4和支架底座5構成。支架1和支架底座5由鑄鐵製成,帶橡皮泥的鐵塊放置在底座5上部的工作平面上,支架底座5底部有四個支座,保持其平穩;彈簧3套裝在衝擊棒 2上部,衝擊棒2與上支架導柱孔之間為滑配合,可在克服彈簧3的彈力後在支架導柱孔中上下運動。按下衝擊棒2,克服彈簧3的彈力衝擊試樣與橡皮泥後,由於彈簧作用可使其恢復原位。使用時,只需將試樣的一面打磨光滑平坦,然後將試樣不平的一面放在橡皮泥之上,與鐵塊一起置於衝擊棒正下方的底座上部工作平面上,按下衝擊棒,使橡皮泥與試樣不平面緊密結合,即使試樣不平整,也可進行硬度試驗,從而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也節約了砂紙,且橡皮泥可重複使用,降低了成本。圖2所示為硬度試樣放大示意圖。類似顯微硬度硬度試驗試樣均可採用此方法進行制樣,方便快捷。
權利要求1. 一種顯微維氏硬度試驗制樣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裝置由支架(1)、衝擊棒(2)、彈簧(3)、帶橡皮泥的鐵塊(4)和底座(5)構成;帶橡皮泥的鐵塊放置在底座(5)上部的工作平面上,支架(1)上部有與底座(5)上部工作平面垂直的支架導柱孔;彈簧(3)套裝在衝擊棒(2)上部,衝擊棒(2)與上支架導柱孔之間為滑動配合。
專利摘要一種顯微維氏硬度試驗制樣裝置,該裝置由支架(1)、衝擊棒(2)、彈簧(3)、帶橡皮泥的鐵塊(4)和底座(5)構成;帶橡皮泥的鐵塊放置在底座(5)上部的工作平面上,支架(1)上部有與底座(5)上部工作平面垂直的支架導柱孔;彈簧(3)套裝在衝擊棒(2)上部,衝擊棒(2)與上支架導柱孔之間為滑動配合。將試樣不平面放在橡皮泥之上,與鐵塊一起置於衝擊棒正下方的底座工作面上,按下衝擊棒,使橡皮泥與試樣緊密結合,使試樣不平面平整,即可進行硬度試驗,不需將試樣兩面都打磨光滑平坦,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也節約了砂紙;橡皮泥可重複使用,降低了成本。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工作可靠,使用方便。
文檔編號G01N1/32GK202229966SQ201120394580
公開日2012年5月23日 申請日期2011年10月17日 優先權日2011年10月17日
發明者何可龍, 張洲全, 黎小秋 申請人:江西省電力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