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翻轉式瓦斯抽放管路排渣放水器的製作方法
2023-08-04 21:26:31

本實用新型涉及煤礦瓦斯抽放領域,具體說是一種翻轉式瓦斯抽放管路排渣放水器。
背景技術:
礦用排渣放水器目前主要有手動和自動兩大類。手動主要由工作人員定期打開閥門進行放水作業,效率低下。自動排渣放水器主要應用蓄水容器中設置浮力裝置,利用蓄水容器中水位升高,浮力裝置上浮,觸動排放開關機構,進行排渣放水作業。自動浮閥式排渣放水器在煤層瓦斯抽放孔中只有水排出,煤泥煤渣很少時能順利工作,一旦蓄水容器中沉澱的煤渣煤泥高過浮力裝置,則浮力裝置的功能將失效,排渣放水器就失去自動排渣防水的功能。並且在自動功能失效時,想手動補救放水也比較困難。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發明目的在於克服目前現有排渣放水器存在的人工放水效率低下,浮閥式排渣放水不能及時排出煤泥沉澱,排渣放水功能容易癱瘓的缺陷,從而實現一種小排量高頻率排渣放水,且不易沉澱煤泥,可靠性較高的翻轉式瓦斯抽放管路排渣放水器。
為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翻轉式瓦斯抽放管路排渣放水器,包括起固定作用的機架和鉸接在機架中部且圍繞銷軸擺動的蓄水容器,所述蓄水容器重心與銷軸之間存在偏心距,蓄水容器重心與銷軸的距離隨著水量增加而逐漸增大,所述蓄水容器後側的機架上部設置有進水口,所述蓄水容器對應進水口處開設有注水孔,所述進水口連接到瓦斯抽放管道的水渣排放管,所述進水口處設置有進水口蓋,所述進水口蓋鉸接在機架的上部,由蓄水容器的擺動控制進水口蓋的開合;所述蓄水容器底部設置有排水口,所述排水口外側設置有排水口蓋,所述排水口蓋鉸接在蓄水容器的下部,排水口處的機架上還固定有彈性柱,由蓄水容器翻轉時,機架上的彈性柱控制排水口蓋的開合;所述機架中部蓄水容器後側安裝有復位彈簧機構。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技術方案,所述進水口出口處鑲嵌有柔性進水嘴,增加進水口的密封性能,防止洩漏。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技術方案,所述排水口出口處鑲嵌有柔性排水嘴,增加排水口的密封性能,防止洩漏。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技術方案,所述蓄水容器的注水孔外圍設置有蓄水密封圈,增加蓄水工況時的密封性能。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技術方案,所述復位彈簧機構包括復位彈簧和調節螺栓,所述復位彈簧位於蓄水容器和調節螺栓之間,復位彈簧彈力大小通過旋轉調節螺栓調節。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技術方案,所述蓄水容器的容量為2~6升,高頻率排渣放水的設計理念,防止煤渣、煤泥沉澱粘接蓄水容器內壁,造成排放不暢。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技術方案,蓄水容器內壁採取聚四氟噴塗工藝處理,減小蓄水容器內壁和煤泥的粘接力,利於排渣排泥。
本實用新型的翻轉式瓦斯抽放管路排渣放水器的工作原理:
當蓄水容器內的水排空時,由於復位彈簧機構的推力作用,蓄水容器保持直立,此時蓄水容器上部注水孔壓迫進水口蓋頂端,使進水口打開,同時由於彈性柱的阻擋,排水口蓋將排水口關閉,隨即開始往蓄水容器內注水;當蓄水容器內的水達到一定的量,蓄水容器由於重力作用,壓縮復位彈簧機構向下傾斜,此時進水口蓋失去阻擋,將進水口堵塞,同時由於彈性柱掛住排水口蓋,排水口蓋將排水口打開,隨即蓄水容器開始往外排水,以此過程開始循環往復工作。
本實用新型的翻轉式瓦斯抽放管路排渣放水器的有益效果:
1.本實用新型的翻轉式瓦斯抽放管路排渣放水器,主要依靠蓄水容器排空時和滿水時的重力變化,自動翻轉進行排渣放水,自動化程度高,克服了人工放水效率低下的不足,放水效率顯著提升。
2.本實用新型的翻轉式瓦斯抽放管路排渣放水器,設置有擺動的蓄水容器來排渣放水,煤渣、煤泥含量大時排渣放水功能完全不受影響,只要煤水混合物有流動性,就可以自動完成排渣放水作業,避免了浮閥式排渣放水器由於沉澱,排渣放水功能容易癱瘓的情況,放水器工作可靠性大大提高。
附圖說明
圖1是翻轉式瓦斯抽放管路排渣放水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翻轉式瓦斯抽放管路排渣放水器進水狀態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3是翻轉式瓦斯抽放管路排渣放水器排水狀態剖視結構示意圖。
參見圖1-3:1-機架,2-銷軸,3-蓄水容器,4-進水口,401-柔性進水嘴,5-進水口蓋,6-排水口,601-柔性排水嘴,7-排水口蓋,8-彈性柱,9-復位彈簧機構,901-復位彈簧,902-調節螺栓,10-蓄水密封圈。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並通過具體的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的翻轉式瓦斯抽放管路排渣放水器做更加詳細的描述。
實施例1:
本實用新型的翻轉式瓦斯抽放管路排渣放水器,包括起固定作用的機架1和鉸接在機架1中部且圍繞銷軸2擺動的蓄水容器3,所述蓄水容器3重心與銷軸2之間存在偏心距,蓄水容器3重心與銷軸2的距離隨著水量增加而逐漸增大,所述蓄水容器3後側的機架1上部設置有進水口4,所述蓄水容器3對應進水口4處開設有注水孔,所述進水口4連接到瓦斯抽放管道的水渣排放管,所述進水口4處設置有進水口蓋5,所述進水口蓋5鉸接在機架1的上部,由蓄水容器3的擺動控制進水口蓋5的開合;所述蓄水容器3底部設置有排水口6,所述排水口6外側設置有排水口蓋7,所述排水口蓋7鉸接在蓄水容器3的下部,排水口6處的機架1上還固定有彈性柱8,由蓄水容器3翻轉時,機架1上的彈性柱8控制排水口蓋7的開合;所述機架1中部蓄水容器3後側安裝有復位彈簧機構9。
所述進水口4出口處鑲嵌有柔性進水嘴401,增加進水口4的密封性能,防止洩漏;所述排水口6出口處鑲嵌有柔性排水嘴601,增加排水口6的密封性能,防止洩漏。
所述蓄水容器3的注水孔外圍設置有蓄水密封圈10,增加蓄水工況時的密封性能。
所述復位彈簧機構9包括復位彈簧901和調節螺栓902,所述復位彈簧901位於蓄水容器3和調節螺栓902之間,復位彈簧901彈力大小通過旋轉調節螺栓902調節。
所述蓄水容器3的容量為3升,高頻率排渣放水的設計理念,防止煤渣、煤泥沉澱粘接蓄水容器3內壁,造成排放不暢。
所述蓄水容器3採取大圓錐角漏鬥形狀,且蓄水容器3內壁採用聚四氟噴塗工藝處理,減小蓄水容器3內壁和煤泥的粘接力,利於排渣排泥。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示意性的具體實施方式,並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的範圍,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和原則的前提下所做出的等同變化與修改,均應屬於本實用新型保護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