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倫市經濟水平(走龍江大地看今昔巨變)
2023-08-05 05:37:31
寫在前面的話——
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
櫛風沐雨,砥礪前行,龍江自強不息!
站在時間的節點上回望過去,70年來,龍江大地上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滿載榮光的「共和國長子」,到正在走向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東北老工業基地;從昔日人跡罕至、泡澤密布的北大荒,如今成為舉世矚目的「中國大糧倉」……廣袤黑土地上,一代代勤勞質樸的龍江兒女,以永不懈怠的精神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砥礪奮進,譜寫了昂揚向上的時代篇章,與共和國同頻共振,高歌猛進。
為時代放歌,為歷史畫像。在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到來之即,東北網啟動了「走龍江大地,看今昔巨變」大型融媒體系列報導活動。三支全媒體採訪小分隊誓師出擊,在這個分外涼爽的北國盛夏,走向正生機勃發的黑土地。我們將牢記新時期媒體的初心與使命,增強腳力、眼力,用腳步去丈量這片土地上的每一道成長年輪,用鏡頭和筆端去感知時代的體溫,觸摸發展的脈動;我們將發揮媒體融合的威力,增強腦力、筆力,用全新的視角和現代化的傳播載體,撫今追昔,用鮮活的事實、生動的數據展現滄桑巨變,描畫龍江人史詩般波瀾壯闊的畫卷;我們將帶著深深的敬意和思索,去探尋和發掘東北抗聯精神、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起源和生動實踐,那一定是鼓點鏗鏘,盪氣迴腸!
跨越千山萬水,仍在跋山涉水。再一次出發,是為了不忘昨天,無愧今天,更是為了無限美好的明天。我們將揮灑激情和汗水,濃墨重彩謳歌這片熱土,為龍江加油!為新中國七十華誕獻禮!
東北網8月12日訊(記者 陳顯春 王明菲 趙紅星)海倫,「紅燈記」的發源地,劇中人李玉和的原型即為海倫車站原黨支部書記胡起。
「走龍江大地看今昔巨變」報導組走進海倫採訪,令報導組印象深刻是這裡隨處可見濃鬱的紅色文化氛圍。
海倫市文化藝術中心。東北網記者 趙紅星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現代京劇《紅燈記》曾經風靡全國,唱腔及人物造型深入人心。但很少有人知道,《紅燈記》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東北小城。《海倫---的故鄉》一書作者之一海倫市作協主席譚海學告訴記者,他與另外兩名作者在查閱原有的文史資料的基礎上對抗日年代的知情老人、抗聯烈士後代、親友進行採訪,挖掘、整理、考證、推敲海倫市的抗戰歷史,發現了紅燈記發生在海倫的相關論述。《紅燈記》李玉和的原型人物為海倫車站原黨支部書記胡起。
海倫人民劇院舊照。宣傳部供圖
為了將《紅燈記》作為海倫對外推介的一張名片,繼承和弘揚「紅燈」精神,2018年9月,海倫市紅燈記廣場竣工。在廣場上記者看到,廣場中心設置了《紅燈記》故事的經典人物造型,同時還配以特色主題景牆和景觀花池。正在鍛鍊的附近的居民孟陽說,以前樣板戲《紅燈記》她沒看過,對海倫是紅燈記的故鄉這段歷史也不是十分了解,主題廣場建成後,她經常能聽到來廣場鍛鍊的老人們興致勃勃地談「紅燈記」的故事,耳濡目染,現在越來越為此感到自豪。
紅燈記廣場,不僅為市民增添一個休閒健身的好去處,更成為人們了解、銘記那段紅色歷史的載體。
《紅燈記》廣場上休閒運動的市民。宣傳部供圖
海倫市文聯主席郭長餘對二人轉的唱腔十分熟稔。據他介紹,「海倫北派二人轉」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傳承人趙曉波更是東北二人轉名角。
海倫二人轉。宣傳部供圖
海倫早期二人轉表演。宣傳部供圖
由趙曉波主演的拉唱戲《海倫往事》和大型龍江劇《這片黑土地》分別與2017年4月13日和2018年10月24日首演並大獲成功。郭長餘說,兩部劇的背景均為抗日時期。《海倫往事》講述了海倫市扎音河畔的小山村村民團結抗日的故事;而《這片黑土地》講述的是以當年馬佔山率黑龍江省軍政人員在海倫與日寇展開殊死搏鬥為背景。兩部劇用傳統藝術形式,表現了海倫厚重的紅色文化底蘊。
大型龍江劇《這片黑土地》演出現場。宣傳部供圖
除了紅色文化,海倫的民間文化創作也是精品迭出。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海倫剪紙」聞名遠近,為民間文藝界綻放的一朵奇葩。巨幅剪紙作品《穿越硒都農耕史》,多次出現在省內外一些大型展覽會上。
紅色文化,如今已成為當地人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激勵著他們為新時期海倫的發展建設奮力拼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