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新工業總產值(上海工業總產值突破4萬億元)
2023-07-19 18:54:38 1
資料圖 鄭瑩瑩 攝
中新網上海9月14日電 (記者 鄭瑩瑩)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工作黨委副書記、市經濟信息化委主任吳金城14日於此間介紹,(上海)全市工業增加值從2011年的7231億元提高到2021年的10739億元,保持全國城市第一;工業總產值從33834億元提高到42014億元,突破4萬億元大關,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為上海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奠定了堅實物質基礎。
當天,上海市委外宣辦、市政府新聞辦舉行首場「奮進新徵程建功新時代」黨委專題新聞發布會。
吳金城表示,上海以製造業為實體經濟主戰場,2017年率先發布「實體經濟50條」,2018年以來實施兩輪打響「上海製造」品牌三年行動計劃,不斷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躍升。面對新興產業快速發展、新動能持續湧現的形勢,上海瞄準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目標,推動上世紀90年代提出的六大支柱工業轉型升級,初步構建起以三大先導產業為引領、六大重點產業集群為支撐、新賽道產業加速壯大、未來產業前瞻布局的新型產業體系。
一是建設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三大先導產業創新高地,推動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推動三大先導產業規模實現倍增,2021年總規模達1.27萬億元。比如生物醫藥,聚焦「張江研發 上海製造」,全面布局生物製品、創新化學藥、現代中藥、高端醫療器械以及智慧醫療等領域,創新出臺浦東生物醫藥立法,CART細胞治療、PET-CT、心臟起搏器等技術和產品相繼突破,舉辦上海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周;全市生物醫藥產業規模達到7000億元,其中製造業產值1700億元,院士、長江學者等高水平人才佔全國1/5,創新藥佔全國1/4。又如人工智慧,聚焦「算法創新 場景賦能」,推動國家級重大創新平臺揭牌運作,原創算法等關鍵技術取得突破,建設百餘個重大示範應用場景;全國首部人工智慧「十四五」規劃、地方人工智慧標準體系發布,地方立法先行探索;全市人工智慧產業規模3056億元,產業人才佔全國1/3,連續舉辦五屆世界人工智慧大會,成為引領行業的風向標。
二是打造六大重點產業集群。電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車、高端裝備、先進材料、時尚消費品等重點產業加快出產值、出品種、出效應,實現集群化發展,2021年六大重點產業工業總產值超過2.87萬億元。電子信息方面,推動新型顯示、智能傳感器、物聯網等領域發展,提升核心環節技術水平和產品附加值,智能座艙、5G通信模組等一批產品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生命健康方面,延伸發展健康服務、醫藥流通,康復輔助器具、家庭服務機器人、在線醫療等加快發展、擴大應用。汽車領域,推動新能源化、智聯化、品牌化發展,打造智能電動汽車新品牌和新車型,建設全國首批燃料電池汽車示範城市群,充電樁、換電站、加氫站等站點規模加快擴大,累計推廣新能源汽車超過67萬輛,建設世界級汽車產業中心。高端裝備領域,建設民用航空、大型郵輪、重型燃氣輪機、北鬥導航等具有戰略性的特色產業鏈,工業機器人年產量位居全國第一;聚焦臨港打造「全球動力之城」。先進材料方面,化工、鋼鐵等行業加快綠色化轉型,發展前沿新材料,布局膜材料、纖維材料等新興領域。時尚消費品上,發展化妝品、創意設計等特色產業,一批國貨潮品、文創精品、新銳品牌加快推出,首屆世界設計之都大會將在15日啟幕。
三是布局新賽道和未來產業。落實上海市委、市政府關於強化「新賽道」布局、強化「終端帶動」的要求部署,發布綠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終端、數字經濟等新賽道行動方案,面向未來5年,拓展上海新型產業體系的發展方向,培育增長新動能。綠色低碳上,聚焦能源清潔化、原料低碳化、材料功能化、過程高效化、終端電氣化和資源循環化等「六化」趨勢,推動「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裝備、新能源」五大領域發展,加快培育綠色企業、零碳示範工廠、綠色產業鏈,2025年產業規模達到5000億元。元宇宙上,堅持以虛強實的價值導向,推進連結、交互、計算、工具、生態「五位一體」布局,實施產業高地建設、數字業態升級、模式融合賦能、創新生態培育四大行動,2025年產業規模達到3500億元。智能終端上,重點發展智能網聯汽車、服務機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虛擬顯示等領域,打造一批具有上海標識度的智能終端品牌,2025年產業規模達到7000億元。同時,面向未來5-10年構築發展優勢,培育未來健康、未來智能、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材料等前沿產業集群,布局腦機接口、基因和細胞治療、智能計算、6G技術、新型儲能、高性能複合材料等前沿領域。
十年來,上海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落實數字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戰略要求,推進數位技術全方位賦能產業發展,激活數字經濟新動能。
一方面,產業數位化加速推進。以智能製造和工業網際網路為主攻方向,推動製造業加快轉型步伐,制定十大領域數位化轉型「一業一策」,建設60家智能工廠,打造5家燈塔工廠,2家企業獲評國家級智能製造標杆企業,推廣智能製造優秀場景200個;上海機器人密度260臺/萬人,是國際平均水平兩倍多;形成26個具有影響力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連結全國120多萬家企業、820萬臺設備,打造3.5萬個工業APP、150萬個數據集、5500個工業算法,帶動20萬中小企業上平臺,推動一批「5G AI 工業網際網路」創新應用。
另一方面,數字產業化蓬勃發展。大力發展在線新經濟,形成30家新生代網際網路領軍企業和7家千億級電商平臺。張江在線、長陽秀帶、虹橋之源等在線新經濟生態園引進一批新生代網際網路企業總部落地,軟體和信息服務業營收達到1.3萬億元。成立上海數據交易所,數據產品掛牌超過100個,合作「數商」超過500家;加快國際數據港建設,發布全國首個智能網聯汽車數據跨境流動操作指引和正面清單。(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