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罪之城市之光觀後感(心理罪之城市之光)
2023-07-19 22:06:32
僅以本片獻給在城市中守望光明的戰士。
《心理罪》是作家雷米的系列犯罪小說,共分為五部,分別是《第七個讀者》、《畫像》、《教化場》、《暗河》、《城市之光》。
影片《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改編自該系列終章,由徐紀周執導,鄧超、阮經天、劉詩詩主演。將述了以方木、米楠為首的重案組成員攜手偵察案件,對背後的情與法的交織,罪與罰的思辨。
主人公為犯罪心理畫像天才方木。犯罪心理畫像,就是在偵查階段根據已掌握的情況對未知名的犯罪嫌疑人進行相關的行為、動機、心理過程以及人員心理特點等分析進而通過文字形成對犯罪嫌疑人的人物形象及活動徵象的描述。
故事要從三起連環兇殺案講起,死者分別為因體罰導致學生自殺的老師,在無休止的題海中逐漸失血而死;因拆遷款而講母親逐出家門的不孝子,被兇手塞回一個象徵母親子宮的水囊;因違章停車而導致鄰居被燒死的車主,被兇手用同樣的方式活活燒死。
因為這三起案件的受害者都是道德上有愧的人,方木決定數案並查,尋找案件之間的潛在聯繫。就在方木對案件開展調查時,一名叫城市之光的網友,宣稱對以上所有的案件負責,將作案動機描述為替天行道。
從拍攝手法上來看,該片頗有大衛芬奇的影子,沿用了《七宗罪》裡充滿儀式感的殺人案件。作案手法設計巧妙,充滿儀式感,頗有驚悚效果。
在劇情方面,基本上對雷米的原著進行了還原,導演徐紀周曾表示,在拍攝案發現場時,既期望通過鏡頭語言還原文字意象,也力圖暗示小說中所展現的現代人的異化。
作為心理罪系列故事的收官之作,方木由青年走向了壯年。鄧超飾演的方木,是此前IP所有影視化中唯一還原了方木帶眼鏡設定的形象。可能是受系列小說的影響,在小說中由於前幾部的鋪墊,人物關係十分明朗。
但是在電影中,導演忽視了人物動機的合理化,對於人物塑造和角色間關係的呈現相當缺失。導演默認觀眾提前已經閱讀過原著,了解了方木的行為與驅動力。
但是電影的受眾並不全是書粉,這樣就造成了很大一部分觀眾並不知道人物經歷了什麼,更無從認同和代入到他們之中。
在影片開場前半小時,除了方木在犯罪心理研究室那場戲顯示出方木的專業之外,並沒有過多的篇幅去塑造方木擁有過人的破案天賦,導致方木在隨後的破案中仿佛打開了上帝視角,個人英雄主義過於突出。
大多數懸疑片都用富有懸念的情節,吸引觀眾對主人公命運的關注,因情節的跌宕,主人公命運的叵測結局的不可預見性,使得觀眾緊張、揪心、恐懼甚至產生壓迫的強烈情緒。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在類型片的敘事下,飽含了對社會黑暗面的揭露。探討的更多的是更大範圍的群體,輿論到底能不能成為司法正義的幹擾器?
這背後隱藏了對於司法、道德的辯駁。在法律的縫隙裡,還有一大片肉弱強食的世界,有些人做了壞事,法律卻拿他沒辦法。江亞看到太多法律之外的以暴制暴,於是他開始惡意迭起。
江亞通過城市之光論壇,針對前陣子律師任川幫助齊媛扶老人案打贏官司案件,在律師身上綁了炸藥,用網民投票的方式對任川進行輿論審判,如果有10萬人判定他該死,那炸藥便會被引爆。
方木、米楠等警察雖然用盡一切辦法,依然無法阻止這場「以暴制暴」的黑暗審判,這座城市陷入了混亂的旋渦。江亞的行為看上去像是替天行道,實現了法律之外的公平正義,卻又陷入一個悖論:以暴制暴真的可以解決問題嗎?
在這場審判中,每個人都享受著掌握生殺予奪的快感,人性中最陰暗的一面也在投票中被表現得淋漓盡致。真正的心理罪不僅是兇手的犯罪心理,更是每個人心中無形的戾氣,如同尼採所言「當你在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正在凝視著你。」
城市與村莊是江亞的生活的兩個空間。村莊作為他悲慘命運的載體,被虐待的童年,實現不了的夢想,變成植物人的愛人,這些他所追求的一次次給他打擊,村莊是他一直迴避與不願面對的存在。
城市給了他新的生命,新的生活,給了他心愛的女人和穩定的感覺,所以他希望這裡一切都好,希望眾生平等,希望人人善待他,為了做到這一切,必須除掉一些灰塵,因而他自詡為這個城市的光,一路尋找追求為了除暴安良,卻也在地獄邊緣愈陷愈深,用跳脫法律之外的制裁為自己的連環殺人提供合理的解釋。
在命運與悲劇的催生下,他相信自己才是因果報應的執行者。可是實際上,城市之於江亞只是一個烏託邦,他所認為的城市僅僅是自己的幻想,是他對於悲慘童年的移情。
《舊約.創世紀》寫到起初神創造天地, 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 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
光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開了。那麼誰才是城市之光?影片結尾的字幕告訴我們答案:僅以本片獻給在城市中守望光明的戰士。
城市之光是每一個甘於奉獻的平凡人,如同作家雷米所言:警察是這個城市最需要的一縷光。正義是這個城市最需要的一縷光。愛是這個城市最需要的一縷光。如果你曾奮力點亮這個城市,那麼,你就是那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