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的內蒙古的過年習俗
2023-07-19 06:29:49 5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大部分地方都要吃年糕和年夜飯。春節一到在外漂泊的遊子就會回到家鄉和家人團聚,在外心情勞作了一年終於可以高高興興的回家與家人團聚。想知道內蒙古的春節是怎樣的嗎?那麼就跟小編一起走進內蒙古文化吧。
小年是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日;又稱為「年火」,帶有迷信色彩的傳說是,要在這一天送「火神爺」上天,因為火神是賜與人們幸福與財富的,所以蒙古族群眾對火是很尊重的。平時用火小心慎重,不讓小孩玩火,隨意跨越火堆,出門遠行先要祭火,出外歸家要檢點新柴放到爐灶裡,以表示對火的虔誠。
待到小年這天,全家恭恭敬放地向「灶神」供獻羊胸叉骨和哈達、香燭、奶食品等、並且全家人同吃羊胸叉肉,飲酒娛樂,夜以繼日,將「祭灶」飯吃七天。
蒙古族的除夕夜,大年(春節)是最隆重的節目。家家屋裡的燈必須點到天明。此夜,全家不分老幼盡情娛樂,一夜不睡,直到天明。除清掃環境外,還要合家團聚,燃放鞭炮,喝好酒,吃好飯,並把牛羊肉、糖塊、麵餅、奶食品供奉在神龕前,向灶神焚香叩拜熱鬧非凡。
大年,也就是春節。蒙古族取奶食潔白無垢之意,稱春節為「白節」。除夕,晚輩要向長輩敬「辭歲酒」,圍著火塘吃餃子。飯罷,還要下棋,玩「嘎拉卡」(羊骨頭),在馬頭琴的伴奏下,通宵達旦地唱歌、玩耍。次日拂曉,男女老幼便穿上嶄新的民族服裝,由長輩帶著全家人祭天,並在堆積的「敖包」前向西南方向叩拜。
接著,開始拜年。由晚輩向長輩叩頭敬酒、獻哈達,祝願老人健康長壽,一生平安。初一到初四,他們一般不遠行。初五以後,他們才騎著駿馬,興高採烈地帶著禮物到親友家拜年,共進全羊酒宴。每逢節日期間,草原上到處都充滿了歡歌笑語,各族群眾沉浸在節日的幸福之中。
正月初一,祭敖包、祭天地之後,熱鬧的拜年活動開始了,以前多數人是需要騎著駿馬相互拜年的,小輩的要行叩頭禮;大家先到長輩的家裡(蒙古包)裡拜年,然後再邀請親戚朋友到自己家裡。一直忙活著,叩節、拜年一般要持續到正月十五才結束。
在此期間,酒肉、歌舞是不變的主題。現在,蒙古族多數儀式簡化了,但春節期間一定會盛裝,穿上蒙古長袍,祭天儀式仍然非常隆重,最主要是供奉酒、肉、奶製品,跪拜之後,再是家庭內部給長者尊者拜年,最後才是向家庭外部的朋友拜年。
初二開始,在內蒙古春節習俗中,老年人互相拜年,或聚集在一起飲酒娛樂,青年人則自動組織起來進行文體活動,或者唱歌跳舞;或者賽馬射擊、摔跤比賽;或者下棋玩牌。歌舞尤為人們所喜愛。他們的舞蹈有反映飛禽走獸的生活懷貌的,有表現獵人捕捉野獸情景的,也有描繪婦女採集勞動場面的,動作古樸純真,具有深厚的狩獵生活氣息。
娛樂活動一直延續到初四。初五,人們認為是「鬼日」,忌諱出門,也不許娛樂和吵鬧。這一天,人們都各自在家裡休息。初六開始,獵民可以上山打獵,恢復正常的生產活動。在內蒙古春節習俗中,正月十六早上,有相互給對方臉上抹黑的習俗。
猜你可能也喜歡:
你所不知道的土族語言文化
怒族在哪個省,怒族的分布
解惑:土族圖騰預示著什麼?
怒族別具一格的飲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