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具民族特色的仡佬族民居文化
2023-07-18 02:49:43 3
仡佬族是我們當今中國少數民族之一,也是一個人口比較多的一個民族,仡佬族文化歷史也比較悠久。我們都知道,仡佬族人民擅長紡織,刺繡。但是我們好像很多人都不是特別了解仡佬族的民居文化都有哪些?
那麼,接下來,就讓小編帶領大家一起來看看仡佬族的民居文化吧!
仡佬族是貴州高原上最為古老的一個民族,有人認為它是「古夜郎」的後裔。仡佬族大多住在山區。民諺說:「高山苗,水仲家,仡佬住在巖旮旯。」
仡佬族先民的民居形式,以「幹欄」為特色。見於《魏書·僚傳》:「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名曰『幹蘭』。」又見於《新唐書·南蠻傳》:「人樓居,梯而上,名為『幹欄』。」《溪蠻叢笑》記:「仡佬所居不著地,雖酋長之富、屋宇之多,亦皆去地數尺,以巨木排比……杉葉覆屋。」《黔南苗蠻圖說》記仡佬「所居屋去地數尺,架以巨木,上覆杉葉。」
1949年以前,貧苦的仡佬族有住巖洞的,有在樹上搭棚巢居的,還有用小樹樹編成三角形的「千腳棚」,以及把「千腳棚」架在矮小土牆上的「塌塌房」。
一般仡佬族的住房,有木結構的「穿鬥房」,有石結構的石板房,還有茅草房。穿鬥房以木做梁架,厚木板裝鑲作壁。石板房用石築牆體,薄石板蓋屋頂。茅草房多以板築泥牆,屋頂蓋茅草;也有的木構架梁柱,用竹編為骨,外面塗泥做牆,屋頂蓋茅草為房。
民居建制,多為二層樓居建築。中間為堂屋,供祖先牌位及待客,無天花板及樓板。兩側為臥室及廚房,樓上設糧倉。畜欄稱「圈藏」,附於正房之後或左右兩端,略矮,忌與住房屋脊相接。院落格局,有三合院、四合院,正房兩端有耳房,左右側建廂房。
居屋通常為長三間五柱落腳結構。財力富裕者建長五間、不足者修獨間。大多數住房仿漢族房屋格局,為一列三間平房。中為堂屋,兩側為廂房,每間廂房又各隔為前後兩小間,用前一小間作廚房外,全用作臥室。前一臥室有一火炕,火坑裡終年薪火不絕,是家人每日就餐處。每天勞作完畢,全家男女老幼皆圍爐休息或閒談。親朋來往亦在火坑旁接待交談。堂屋與廂房之間均有門互通。堂屋正壁前置方桌一張。磨、桶、犁、簸、盆等常用器具亦多放於堂屋內。只有婚喪、祭祖時才在堂屋舉行。屋頂下安樓枕,上鋪籬笆,一般不住人,作堆放糧食用。屋前為平地,俗稱「院壩」,用作晾衣物、曬糧食、放雞鴨。院壩兩側各為牛、豬圈和堆放柴草的簡易房屋一間。與住房構成三合院。屋後或院壩前為菜圃,三合院四周多有桃、李、犁樹或竹叢。仡佬族住區大部地處貴州高原,山多平地少,古稱「跬步皆山」,可謂「開門見山」。
仡佬族分布在不同的地域,不同地域的仡佬民居有著不同的特點。
居住在黔中一帶的仡佬族村民,其住房與附近的布依族和漢族「屯堡人」大同小異,多為石板房。
居住在黔西北一帶的仡佬族同胞,多住茅草房,茅草蓋得特別厚實、整齊,簷下收尾處精心編織造型各異的帶狀結,如同蓋瓦屋面的「封簷板」,有尚好的藝術效果,被人譽為「貧女巧梳頭」。
居住在黔東北一帶的仡佬族同胞,酷愛修建幹欄式「翹角樓」。石阡縣花橋鎮一帶農村,棟棟小樓,飛簷翹角,竹木掩映,秀麗迷人。正屋一側,加建廂房。廂房都是兩層,而且多為吊腳樓。樓上環以「直欞欄幹」,簷下晾曬衣物。飛簷翹角不僅美觀,而且對增加室內採光和室外使用空間具有重要作用。秋收時節,家家戶戶簷下,掛滿金燦燦的包穀,紅豔豔的辣椒,一派豐收景象。
居住在黔北一帶的仡佬族同胞,房前屋後竹木蔥蘢,屋面覆蓋小青瓦,四周安裝木板壁。若是篾條牆、籬笆牆,粉刷白灰,清爽明快。歷史悠久、工藝精湛的「龍潭村古建築群」,已被推薦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東北的龍潭村,屬大坪鎮管轄,因村前有口「龍潭」而得名。村民幾乎全姓申,自稱「申佑的後裔」。申佑(1425~1499),明代人,曾任四川道監察御史。正統十四年(1449年),北方瓦剌入侵,申佑隨皇帝親徵,被困於土木堡,因貌似皇帝而代其死難,後被朝廷敕封「進階文林郎」,準予建祠。祠始建於嘉靖十二年(1533年),清康熙、道光相繼維修。坐西向東。有牌樓大門、兩廂、正殿等。正殿面闊三間,穿鬥式封火山牆青瓦頂。大門兩側磚牆上,鑲嵌天啟、康熙、道光碑。大門磚石結構,四柱三門,明間門額楷書陽刻「大節光昭」,次間楷書陽刻「千秋氣節」、「流芳百世」。
龍潭村仡佬族民居的主要特點,突出表現建築布局及石木裝修上。
整體布局,略顯凌亂,缺乏統一坐向,彼此似無呼應,此乃地勢使然。龍潭一帶為「喀斯特」巖溶地貌,即當地人所謂的「巖旮旯」。在巖旮旯中建房,只能因地制宜,「見縫插針」,難以統一坐向。但就一家一戶而言,還是比較規整的。一般一正兩廂,中鋪石院壩,外砌石垣牆,形成封閉式院落。
封閉式院落的石垣牆,多以片毛石壘砌,間或以方整石砌築。前者有平砌、斜砌及隨意壘砌等工藝。斜砌中,又有上下兩層反向壘砌者,形成條條「麥穗紋」,當地又稱「魚骨頭」。麥穗和魚骨,皆為吉祥物,一向受青睞。
建有石垣牆的仡佬族民居,必然建「朝門」。「朝門」通常由木質垂花門和石質八字牆組成。垂花門,穿鬥式,懸山頂,上蓋小青瓦。垂柱雕刻蓮蒂、南瓜,寓意清廉、多子。大門門簪,或刻南瓜,或刻福壽,寓意多子多福。連楹雕刻水波紋,意在於防火鎮宅,與其他民族雕刻「桃符」有異曲同工之妙。
您可能也喜歡:
奇特、古老的仡佬族婚俗
仡佬族的吃蟲節:每年的六月初二
仡佬族傳統節日:拜樹節
民族文化的表現:仡佬族陽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