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西方紳士的古代君子標準有哪些
2023-07-17 20:56:08 1
外國稱有品德,有學問,有聲望的人為紳士,中國古時候也有這樣的「紳士」我們稱之為君子,中國古代君子學是非常盛行的,在論語當中也有對於君子的評定。那麼什麼樣的人才能稱為君子?君子的標準是什麼?本期的傳統文化帶你了解。
古代君子標準說
《禮記》曰:「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君子不盡人之歡,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用白話文說是:見聞廣博,記憶強健,並且很謙讓;敦厚善良,身體力行並且不懈怠,稱得上是君子。作為君子,不去要求別人無盡的喜歡,不去要求別人竭力的愛戴,從而保持永久的交情。
在古代中國,「君子」這個詞是有特定含義的。照《禮記》的標準至少包涵三層意思:一是學問高;二是品行好;三是嚴於責己,寬以待人,求得持久的交情。
首先,能和「君子」相稱者應有廣博的知識,很高的學問,這是區別於一般人的重要標準。誠然在古代知識與學問不能等同於現代知識範疇,只偏重於儒家經典的研習。通過研習明白懂得人獸之分,是非之分,善惡之分,榮辱之分,進而懂得「天人之際」、「古今之變」、「興替之故」。由於中國傳統是重實用理性的,所以這知識和學問又應包括實用文化,即「兵、農、醫、藝」等諸類學問。
在今天,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與古代農耕時代是不可同日而語,知識和學問的外延內涵要寬泛、深刻得多,但是對「君子」而言,要具有廣博知識、極高的學問的人,才能真正配得上君子的稱號,並未過時。唯有不斷地來繼續學習、不斷充實自己知識和學問的人,才能修煉出好的人品。
其二,「君子」不僅僅有廣博知識和較高學問,「君子」同時還必須是一位「孰善行而不怠」的人。古人常從「道德」、「文章」兩個方面來要求人。唯有道德文章皆備之人才算得上君子。可見「孰善行而不怠」,更注重個人的道德修養、道德行為、道德目標和注重道德實踐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如若坐而論道、述而不作,或說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人們則恥之謂:「偽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