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於祁連山的古老民族
2023-07-07 12:26:43 2
中國有很多個民族,其中有不少是少數民族,他們起源於不同的地區,不一樣的山脈。而有一個民族是起源於中國的祁連山,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普米族。
那麼,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普米族又是一個怎樣的民族呢?隨小編去普米族文化看看吧!
普米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起源於古代祁連山一帶的羌人。根據族內、外專家學者研究認為:古代羌人的一支早期經柴達木盆地進入巴彥喀拉山西北段的江河源頭地區,並在那裡進行部落聯盟,形成「盤木」共同體。大約到了先秦時代,盤木共同體的大部分遊牧遷入到現在的川西北線一帶,與自甘南南下進入川西的「白狼」結合成更大的族體,史稱「白狼盤木」。漢代,白狼盤木已經遷移到滇西北的邊境,宋朝末年,川西南盤木中被迫跟隨忽必烈南徵的兵吏首次到達蘭坪,此後陸續有農牧民到達於此定居,繁衍生息,直至今日。
根據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共有3萬餘人。由於歷史的原因,普米族人居住較為分散。主要居住在雲南西北高原的蘭坪老君山和寧蒗的犛牛山麓。少數分布於麗江、永勝、維西、中甸以及四川的鹽源、木裡等地。與漢、白、納西、藏等民族交錯雜居。形成一種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
普米族自稱「培米」。「培」意為白,「米」意為人,有白人的含義。古代漢文史籍稱之為「西番」或「巴苴」。
1960年5月,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宣布改「西番」為普米,從此正式定名並將自稱和他稱歸於統一。普米族有自己的語言,普米族人在與周圍民族和睦相處的交往過程中也掌握了多種民族的語言。普米男子普遍兼通漢、白、納西、藏等民族的語言;但沒有流傳至今的文字,僅發現有一種處於文字前身狀態的刻劃符號,在寧蒗和木裡的普米族曾經使用過簡單的圖畫文字,字數雖少,但已經堪稱萌芽狀態的原始文字。
普米族民間傳統體育
普米族的民間體育運動主要有打鞦韆、射箭、打磨秋、跳繩等。這些娛樂活動,常帶有普米族居住山區和半農半牧生活的民族特點。
打鞦韆:在形式上與其他民族類似,但是其鞦韆架很有特色。普米族人把六根長幹木料分成兩組,每組三根,並分別用竹篾繩栓住一頭,豎起來後叉開,形成兩個三角支架,中間橫搭一根木料,上面栓一根長篾繩套,人就站在繩套上,兩手抓住身體兩邊的篾繩開始蕩鞦韆。打鞦韆這種運動一般在過大年時進行。
摔跤:普米族也有摔跤形式,其方法是摔跤的雙方先握緊對方的腰帶,然後 用肩、臂和腰的動作將對方摔倒為勝,在摔跤過程中不能抱腿和絆腳。一般都是三局兩勝。如雙方同時雙肩著地稱「平肩」,如果平肩三次就不能再比賽了。
打磨秋:是在一根豎載的短木樁上橫扣一根光滑的粗木幹,杆兩頭分別壓上一人,旋轉起來進行取樂的一種活動。打磨秋大多是節日期間在村邊舉行,參加者以青年男女和較大的孩子為主。此外,在普米族民間也有射弩活動,其方法也各周邊其他兄弟民族一樣。
普米族民間音樂、舞蹈
普米人能歌善舞,民歌豐富多彩,有著濃鬱的民族風格和鄉土氣息,反映了普米人的生產、生活、歷史、倫理、思想感情和審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