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具魅力的漢族舞蹈文化
2023-07-08 01:36:14 1
漢族文化多姿多彩,舞蹈更是形式多樣。眾所周知,漢族是中華民族人口基數最多的民族。當然它的歷史也是源遠流長的。
豐富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形態各異的舞蹈,其中舞龍舞獅是最具傳統特色的舞蹈,民族舞蹈的多樣化帶來的不僅僅是民族的凝聚力的強大,更是一種精神文化的永恆不朽的美。
漢族至今仍保留著一些開始於宋代和清代的民間歌舞形式。自古華夏民族以龍為圖騰,在漫長歲月中龍逐漸已被人們所神化,被當作既可騰雲駕霧、又能翻江倒海,主宰農田旱澇的神靈,而被以農耕為生的漢民族所尊崇、祭拜。因此,在從南到北的漢族地區便出現了春節時,被人們舞耍於硝煙瀰漫、震耳欲聾爆竹聲中,千姿百態、無以數計的各種龍形。其中最被人們熟悉的要算是形體碩大、長達10米左右,用彩綢紮起來的「布龍」或「彩龍」。
《龍舞》
是在數名男子高舉支撐龍體的木柄,在穿梭奔跑之中表演「龍打滾」、「龍擺尾」、「金龍纏玉柱」等極有氣魄的造型舞蹈。此外,流傳在浙江,由眾多女子雙手各持雲朵和蓮花,在優美抒情的荷花舞之後,由荷花花瓣為鱗片連接成的《百葉龍》,在耍龍人逗引下浮遊於彩雲之間,真是惟妙惟肖,令人瞠目;南方水稻之鄉,以稻草紮成龍形、龍體遍插燃香,專門舞耍於年節深夜的「草龍」,宛如一條漂浮於夜空、星光閃爍的火龍,在硝煙繚繞中盤旋、飛舞,別有風採。此外,以龍爪行走於地,同時不斷向四方仰頭噴水。
《地龍》
卻是清代流傳下來,預祝來年風調雨順的象徵;將製作精美的小龍縛於長凳之上,由三名男子各舉一凳腿,奔跑跳躍、翻轉作舞於喧天鑼鼓之下的《板凳龍》,是黃河以南省份被人喜愛的龍舞形式。此外,把龍體分為若干「段」或「節」的《段龍》、《五節龍》;由一人獨自戲耍,留存於蘇杭和川北,小巧的「蒼龍」、「紙龍」;還有為人鮮知,延續於浙江沿海漁村,幾乎沒有龍形而呈船狀的「首飾龍」、「十八檔龍」等等,真是異彩紛呈、數不勝數。春節期間,這些飛舞在漢族廣大地區品種各異、形態離奇的龍形,充分顯示著龍的傳人悠久的歷史與浩瀚的文化。
儺舞
又叫大儺、跳儺,俗稱鬼戲或跳鬼臉。它淵源於上古氏族社會中的圖騰信仰,為原始文化信仰的基因,廣泛流傳於各地的一種具有驅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間舞蹈,是儺儀式中的舞蹈部分,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期間表演。
原是古代祭祀性的原始舞蹈,舞者配戴形象猙獰的面具,裝扮成傳說中的方相氏,一手持戈、一手持盾,邊舞邊儺、儺……地呼喊,奔向各個角落,跳躍舞打,搜尋不祥之物,以驅除疫鬼,祈求一年平安。現存儺舞主要分布在江西、安徽、貴州、廣西、山東、河南、陝西、湖北、福建、雲南、廣東等地,各地分別有跳儺、「鬼舞」、「玩喜」等地方性稱謂。
這種歷史悠久的民間舞蹈,一般有兩種表演形式:一種由主角四人表演,表演者頭戴面具如冠,身著獸皮,手執戈盾,口中發出儺、儺之聲。另一種由十二人組成,每人朱發畫皮,手執數尺長的麻鞭,甩動作響,並高呼各種專吃惡鬼、猛獸之神名,起舞時各有音樂伴奏。
您可能還會喜歡:
頗具民風的哈尼族苦扎扎節
受黎族民族魅力:黎族檳榔文化
哈尼族風採藝術,哈尼族棕扇舞文化
別具一格的土家族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