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為何名軻(孟子名軻字子輿)
2023-07-20 16:40:51 2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人(今山東省鄒城市)人,是魯國貴族的後裔。三歲時父親去世,靠母親織布,維持生計,所以孟子的童年生活非常貧困。
孟子受益於母親良好的教育方法。相傳孟子的母親為了給孟子找到一個比較好的學習環境,曾經三次搬家。
孟子的家本來住在郊外靠近墓地的山邊,孟母見兒子很喜歡模仿著玩喪禮、祭禮的遊戲,非常擔心,於是就搬到了城裡
。遷到城裡後,他們住在一個市場附近,孟子看到了商販們做生意,就又和人玩起了吆喝賣貨、討價還價的遊戲。
孟母想這裡也不適合孩子成長,便又搬家到靠近殺豬宰羊的屠宰場附近,結果孟子又學習了買賣屠宰豬羊。孟母一氣之下不得不再次搬家,最後默默把家遷到了一個學堂附近。每月初一就有官員到這裡行禮跪拜,禮貌相待。
孟子看見讀書人的言行非常優雅,就開始主動學習詩書和禮儀,母親這才放了心,在那個地方定居了下來。
孟子八歲時父母省吃儉用供他讀書。但孟子起初並不努力,經常跑回家玩耍,有一天看到逃學回家的孟子,正在織布的孟母十分生氣,他氣憤的把織布用的梭子扔在地上,還用剪刀剪斷了剛剛織好的布。
孟子看了看很奇怪,問母親為什麼發火?孟母說:「我織布要一根根織才能慢慢織成一匹布。你的學習也像織布一樣,只有不間斷才能有所成就。如今你剛剛上學就開始厭倦了,和這破布又有什麼差別呢?」孟子聽後恍然大悟,從此刻苦攻讀。
孟子的老師是孔子的孫子子思,他得到了聖人的真傳。孟子仰慕孔子的學問和為人,嚮往他周遊列國的經歷。孟子認為五百年出一個聖人,從文王到他那時正好已經過了五百年,他覺得當代的聖人就是自己。孟子便運用自己的知識和才能參與國家政治,以實現自己的社會理想。
孟子生活在戰國中期,諸侯國之間,幾乎天天打仗。孟子目睹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十分同情人民的悲慘命運,於是提出了一套「王道」理論,告誡統治者要愛惜自己的百姓,要對他們好。
孟子前往遊說的第一個國家是齊國,當時齊威王以求賢若渴,善於納諫聞名,孟子慕名而來,齊威王送給他馬車和侍從,卻認為他的理論並不符合爭霸的要求,孟子見自己的政治見解不被接受,只好落寂的離開。
孟子又來到宋國,結果遭遇與在齊國的時候一樣。不過孟子滯留在宋國國都彭城時,滕國太子(也就是後來的滕文公)去楚國辦事,曾兩次前來拜訪孟子。孟子向他講述堯、舜的故事以及人性的善惡,並鼓勵滕文公一定治理好自己的國家。
公元前322年魯平公繼位,孟子的弟子受到了重用。孟子聽說後就來到魯國,渴望在魯國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但由於有人向魯平公說了孟子的壞話,孟子連魯平公的面都見不到,更無從施展政治抱負。孟子只好失望地返回鄒國去了。
滕文公繼位後,他就把孟子接到滕國,好好招待,並向孟子請教治理國家的問題。但當時膝國太小,夾在齊國和楚國兩個大國之間,隨時有被滅國的危險,滕文公請教孟子的問題,很多都無法付諸實踐,孟子也逐漸感到小國難以有所作為,於是最終離開了滕國,。
公元前320年魏國剛剛受過齊、秦、楚三國的打擊,國勢危急。
國君梁惠王以豐厚的財富招賢納士,希望重振國威。幫自己出口惡氣。孟子聽說後,便帶上數百個隨從趕往魏國,梁惠王一見到孟子,就迫不及待的問他,「我費心盡力治國,又愛護百姓,卻不見百姓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呢?」孟子打了一個比方:有兩名士兵在前線敗下來,一個逃跑了五十步,另一個逃跑了一百步,逃跑了五十步的就譏笑逃跑了一百步的說他不中用,其實兩人都是在逃跑,只是跑的遠近不同罷了。孟子以此來說明梁惠王和其他君主一樣好戰,怎麼能希望百姓增多呢?孟子反覆向梁惠王闡明:「大王治理國家,就要實行仁政,發展生產,減輕賦稅一點點慢慢來,增強老百姓的勞動積極性,同時身強力壯的人抽出時間培養孝順、尊敬、忠誠、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長,出門尊敬長輩上級。只要魏國百姓有信心團結在一起,就可以打擊那些擁有堅實盔甲,銳利大槍的秦、楚軍隊了!」梁惠王非常信服,準備採納孟子的辦法,可惜沒過多久,梁惠王就死了。惠王的兒子襄王即位,對孟子的政見並不認同,孟子認為襄王是個昏君,便只得失望的離開了魏國。
齊宣王即位後,在國都臨淄設立了稷下(在臨淄城的稷門附近)學宮,邀請四方飽學之士來此講學。孟子得知消息後便帶領一班弟子來到臨淄。
孟子受到了齊宣王的隆重接待,被授予卿的職位。齊宣王希望了解古代齊桓公和晉文公稱霸的故事,孟子卻對他大談「仁政」主張,嚴厲的批評只知道爭霸的國君,主張要用高尚的品德讓人信服,而不是用暴力爭奪天下。兩人問答中齊宣王要麼面色尷尬,要麼無言以對,要麼只好說幾句無關的話,自然孟子的主張也不可能被齊宣王採納,公元前312年,燕國發生內亂,齊國要出兵攻燕,孟子堅決反對,他和齊宣王發生衝突,兩人之間的矛盾完全顯現出來,孟子不願意再給別人當擺設,拒絕了齊宣王的厚祿和挽留,離開了齊國。
晚年的孟子,回到故鄉教學,從事教育和著作,有《孟子》一書傳世。
戰國時期的中國迎來了變革的高峰,各諸侯國為獲取土地、人口和財富,不斷的進行兼併戰爭,因而孟子的「仁政」學說沒有得到認可和實踐。不過孟子提出的「性善論」「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浩然之氣」「王道」等思想在中國歷史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而他本人也成了繼孔子之後,最集大成的一位儒家學者,被後世尊稱為「亞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