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有幾個資源型城市(3萬人集體闖關東)
2023-07-20 07:29:24 6
#頭條創作挑戰賽#
」闖關東「,中國四大移民潮之一。
很多人了解闖關東,是從了解山東人開始的。
山東人「闖關東」,始於明末清初,在民國時期達到最高峰,規模大大超過清一代。
根據陳彩章 《中國歷史人口變遷之研究》及其他相關資料推算:1912年至 1949年這 38年之中,山東移民東北三省總人數達1836.4萬人。我們熟悉的電視劇《闖關東》,描述的也是這一時期的歷史。
這些數量眾多的山東闖關東人,基本都是自發的,零散的,不是有組織,一起遷移的。
如果一定要找到一個特例的話,那就是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山東出現的「新闖關東」,特別是1959年秋天,濟寧梁山、泰安東平境內的15萬人,一次性移居黑龍江,其中濟寧梁山就有3萬人,直接移居黑龍江伊春,當時,黑龍江專門撥出移民安置款。
梁山,位於魯西南,山東濟寧下轄縣。人們熟悉梁山,是因為這裡是《水滸傳》中108將的聚義之地。
伊春,位於黑龍江省東北部,這裡擁有亞洲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紅松原始林。
從濟寧開車到伊春,將近2000公裡。兩座本來相距遙遠的城市,卻因為一次大的移民僅僅聯繫在一起。這次移民叫做新「闖關東」。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與當時的一項政策有關,這項政策就是治理黃河。
新中國成立後,在「一定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的重要指示下,各路專家反覆研究論證,最終決定在梁山縣東平湖地區建立國家二級蓄洪區,用來預防黃河洪水泛濫,保護下遊城市及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
施工大軍從1957年奮戰到1959年,挖掘土石方2億多立方米,終於建成防洪大壩。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大壩竣工後,庫區28萬群眾怎麼辦?
最後,在國家相關部門統籌協商下,這些群眾將集中移居黑龍江,分配到國營農場、林區等繼續勞動力的地方去工作,這些地方主要包括了建三江、趙光、嘉蔭、軍川、遜克、孫吳、嫩江等農場,以及松花江林區、牡丹江林區、合江林區、伊春林區。
背井離鄉去墾荒種地、支援林區建設,顧全大局的淳樸山東人舍小家顧大家,眼含熱淚離開了自己祖祖輩輩居住的家園。其中3萬梁山群眾,被分配到了伊春國營林區。
1959年的中秋節前,3萬群眾拿著發放的60元搬遷費,背著簡單的鋪蓋,從濟南、濟寧分別乘上了北去的悶罐「專列」。太多人淚眼婆娑,這一去,就是永別故鄉,再也回不來了。
當時的伊春,對遠來的山東客人張開懷抱,沒有排外,從生活到情感,給予了無私幫助。
但是,當時的伊春條件也不是很好,特別是林區正處於開發初期,沒有像樣馬路,沒有像樣房子,一望無際的荒原和浩瀚的森林,還有野獸出沒。
吃的蔬菜也只有凍白菜或者是一些乾菜,主食則是高粱米、玉米面。對於動輒零下三四十度的嚴寒,這些梁山好漢們並不是完全適應。
靠著梁山人敢打硬仗,不服輸,不低頭的勁兒。在到達林區的第一年,他們就建起木刻楞簡易住房25000平方米,屋內沒有取暖設備,就燒起從來沒有燒過的大鐵爐子,搭起了火炕。
來了就要出力氣,不能光吃餅子不幹活。
艱苦的生活條件下,梁山人承擔起了國家建設需要的大量木材生產任務,修築森林鐵路69公裡,還建起了4個木材出河場。
翠巒林業的「保爾小工隊」,三分之一是梁山人,冬天裡,爬冰臥雪,去深山老林採伐木材,常常是鞋和襪子凍在一起,穿著棉衣棉鞋在冰冷的河水裡作業;夏天裡,「小咬」多得讓你睜不開眼,卻創造了一個夏季運送木材3100立方米的成績。
大豐林業「女子集材隊」,40名鐵姑娘中一半是梁山人,她們用4年時間集材45000立方米,,成為全國林業戰線唯一一個由女子組成的紅旗隊。
肥沃黑土地,養活了一代代山東人。而這些頂天立地的梁山人,也在打拼出」顧全大局、義字當先、不畏艱難、敢為人先、堅忍奮鬥」的梁山移民精神。
如今在伊春,提起山東人,提起梁山人都豎起大拇指。
如今在山東,雖然不再有「闖關東」,但山東人知道,在遙遠的黑龍江,有屯子的地方,就一定有山東人點燃的燈光,那裡每個傳來的好消息,都會感到欣慰與驕傲。
參考資料:
民主與法治網 《1959年:三萬梁山兒女「闖關東」》
大眾日報《梁山移民精神》作者 邊志新
城市信報 《山東人闖關東 「山東幫」最厲害》
大眾日報《28萬梁山移民在龍江》 作者 秦瑞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