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必看精華旅遊景點有哪些(長城徒步訪古遊)
2023-07-20 18:48:39 2
承德必看精華旅遊景點有哪些?承德是京津冀旅遊的熱門選擇,承德除了人們最熟知的避暑山莊外,還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呢?小編為大家匯總收集了去承德旅遊攻略,收錄一些最受歡迎的承德旅遊景點,例如:金山嶺長城、塞外蟠龍湖,以及電視劇《打狗棍》外景雞冠山,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於承德必看精華旅遊景點有哪些?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承德必看精華旅遊景點有哪些
承德是京津冀旅遊的熱門選擇,承德除了人們最熟知的避暑山莊外,還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呢?小編為大家匯總收集了去承德旅遊攻略,收錄一些最受歡迎的承德旅遊景點,例如:金山嶺長城、塞外蟠龍湖,以及電視劇《打狗棍》外景雞冠山。
一、長城徒步訪古遊、賞杏花
承德旅遊攻略
眾所周知,金山嶺長城位於灤平縣巴克什營鎮,由明代愛國名將戚繼光主持修建,是長城沿線最壯美的一段,被稱作萬裡長城精粹。它全長10.5公裡,所特有的「文字磚、障牆、擋馬牆、麒麟影壁」等建造特徵在萬裡長城上極為罕見,堪稱「長城四絕」,是明代長城中保存最完好、最具特色的一部分。
金山嶺長城已經過四百多年,這期間它承受了地震、古代戰爭和現代戰爭炮火的催損。但是,由於長城沿線歷代寶貴遺產,使它基本上保持了本來的面貌。文物工作者在金山嶺長城上發掘出一千多件具有科學研究價值的珍貴文物。其中有明代守城將士作戰用的武器彈藥,如:火炮、石鐳、手雷、刺馬針、箭頭、鐵彈丸等;有守城將士日常的生活用品,如石臼、石杵、菜刀、油燈、陶罐、瓷碗、酒具、銅幣、石磨、香爐等。尤為珍貴的是,在一座敵樓內發現了埋藏三百多年的五個石鐳,裡面裝有一斤多明代火藥,至今用火柴點燃,仍能起火,發出噝噝的響聲。
「四月的金山嶺長城杏花爛漫,花枝招展,把長城映襯得更加美麗、雄偉。杏花是當地的一大特色,高山之巔的萬畝杏花,太美了,此外,金山嶺長城景區地處101國道旁,交通也十分便利。」趙女士說。
據了解,每年杏花開放期間,日均遊覽量達2000餘人,據金山嶺風景區的工作人員介紹,今年杏花的花期預計為4月5日—4月15日。
金山嶺長城特點
在約20公裡長的金山嶺長城上,設有大小關隘5處,2座烽火臺,還可觀賞到67座形態各異的敵樓,有方形樓、圓形樓、扁形樓、拐角樓;有平頂的、船蓬的、穹頂的、四角鑽天和八角藻井頂的。敵樓均為兩層:下層有縱橫六條拱道,可容六、七十人;上層有一間供士卒站崗放哨、遮風避雨的小房,一個個建造得精巧別致。還有擋馬牆、障礙牆、射擊孔、投雷孔、瞭望孔等,設施齊備,布局合理。
遊玩景點
仙山瓊閣「望京樓」、驚險奇觀「瘦驢脊」、高聳雲天「登天梯」、舉世稱奇「文字牆」、溫泉、天泉、龜石、通天洞、大小金山等奇觀異景美不勝收。這裡春天山花爛漫,濃鬱飄香;盛夏萬木蔥籠,雲霧飄渺;金秋漫山紅遍、層林盡染;嚴冬銀裝素裹、白雪皚皚。在這如詩如花的天地間,處處是美景,處處有奇觀,實在令人叫絕。
來金山嶺長城的4個理由
1、金山嶺長城的風光名勝、文物古蹟、軍事設施,古建築藝術、民間傳說,都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
2、金山嶺長城地勢險要,視野開闊,設防嚴謹,建築雄偉,是我國萬裡長城的精華地段。
3、金山嶺長城有奇特的景觀:仙山瓊閣「望京樓」、驚險奇觀「瘦驢脊」、高聳雲天「登天梯」、舉世稱奇「文字牆」、溫泉、天泉、龜石、通天洞、大小金山等奇觀異景美不勝收。
4、這裡春天山花爛漫,濃鬱飄香;盛夏萬木蔥籠,雲霧飄渺;金秋漫山紅遍、層林盡染;嚴冬銀裝素裹、白雪皚皚。
溫馨小貼士
開放時間:08:00—17:00(景區24小時有人值班購票、檢票,早上(凌晨)觀日出、下午太陽落山欣賞完日落下山均可,但不能在景區內過夜)
景區門票有淡旺季:旺季為3月16日至11月15日;淡季為11月16日至3月15日。
交通線路:從北京13號、15號地鐵「望京西站」乘到灤平的班車,高速直達,兩小時就能到金山嶺長城了。冬季金山嶺站有免費擺渡車直達金山嶺長城景區門口。
二、滿鄉山水休閒遊——置身大自然放鬆身心
承德旅遊攻略
塞外蟠龍湖是鑲嵌在燕山深處,長城腳下的一顆明珠。它集人文景觀於一體,古老的萬裡長城的獨一無二的水下長城,吸引著國外遊客。風過秀美的十裡長廊,恰似桂林山水、灕江風光。青翠松柏倒影湖中,湖光山色交相輝映,形成了衣服美麗的江南畫卷。神秘莫測的蟠龍洞、幽幽仙境的仙居溝,栩栩如生的蛤蟆石、雲產霧繞的「小蓬萊島」讓人們產生無限遐想。春風帶來了一股股的暖流,寒冰融化、山花盡放,塞外蟠龍湖的遊客也隨之多了起來。
塞外蟠龍湖位於寬城滿族自治縣西南部,因空中鳥瞰湖面恰似一條巨龍蜿蜒盤旋而得名。這裡青山翠柏倒映湖中,湖光山色交相輝映,形成一幅美麗的江南畫卷。廣袤的湖面、充沛的水源使這裡成為我國北方為數不多的「山水漁鄉」。「到了蟠龍湖,不僅可以划船打魚,體會北方難得的漁鄉之旅,還能遊覽水下長城,吃庫區特色魚,到達一地,體驗多重享受。」遊客張先生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