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東昌府區文旅項目規劃(聊城市東昌府區)
2023-07-20 18:12:25 2
明清時期,東昌府區依託京杭大運河漕運之便利而成為「江北一都會」。東昌府區是受運河文化影響比較早的地區。隋代開鑿的京杭大運河北段的永濟渠就流經現在的東昌府區西部,對於隋之後唐、宋、金時期經濟社會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元代對古運河進行了比較大的改造,特別是開鑿了縱貫東昌府區腹地的會通河,東昌府區運河段全長50公裡左右。元之後,明、清兩代又對會通河進行了多次的疏浚和改造,使其成為貫通南北,連接東西的交通和經濟大動脈,為東昌府區帶來了數百年的經濟和文化的繁榮。
竭盡全力搶救
寶貴的文物資源
文物是不可再生資源,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是一個地方文明的延續和精神的寄託。東昌府區盡全力保護轄區內的文物資源。目前,東昌府區共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56處,其中國家級1處,省級6處。聊城運河段隸屬於東昌府區的文物點共有4處。
近年來,共發掘各類文物遺址、墓葬90多處,出土整理有價值文物300多件。搶救性發掘了因雨水衝刷、棚戶區改造等原因出土墓葬15處,出土整理文物100多件。同時,加強歷史文化街區活化利用,2019年對山東聊城軍分區營房舊址進行布展,共展出展品350件。為米市街、小禮拜寺街等安裝文化旅遊標識牌。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道署西街糧庫改造成東昌府區博物館。東昌府區博物館座落於聊城市古城區府衙街,總佔地面積4867平方米。主展廳以「東昌古城印記」為展覽主題,充分運用了文物實物、沙盤、圖片和多媒體等多種展覽形式。展覽內容分為古城滄桑、武定太平、文明興禮三個部分,展品涉及青銅器、瓷器、陶器、石器、金銀器、鐵器等各類精品文物558件(套)。
目前,東昌府區有各級「非遺」保護項目104項,其中,國家級2項,省級9項。水城小學「非遺傳習基地」被教育部列入第二批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出版《東昌府民間故事》、《聊城八角鼓》、《東昌飲食文化》等非遺書籍,讓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深入人心,融入百姓生活。2014年和2015年,中央電視臺老故事頻道《文化中國》欄目分兩次對「運河傘棒舞」進行了全方位的拍攝,2018年道口鋪辦事處「竹馬舞」參加大型山東民間舞蹈詩《俺的山東大秧歌》晉京演出,受到觀眾好評。
葫蘆產業是東昌府區大運河沿線重要的文化產業,葫蘆種植面積1.1萬畝,並在新疆、河北、河南、陝西、山西等地建立了種植基地,葫蘆加工企業1000多家,從業人員萬餘人,產品遠銷海內外,形成了種植、加工、銷售、技術輸出等環節的葫蘆產業鏈,年綜合效益10.2億元。使東昌府區成為「買天下葫蘆、賣天下葫蘆」的集散地。2018年11月9日至11日,第十二屆中國江北水城·運河古都(聊城)葫蘆文化藝術節成功舉辦。
深挖運河文化遺產
打響城市品牌
近年來,東昌府區高度重視運河的保護利用工作,深入挖掘運河文化遺產,堅持生態、可持續發展原則,兼顧歷史與現狀,把豐富的運河文化內涵注入了旅遊產業發展中,積極打造運河旅遊景觀,初步形成布局合理、格調高雅、獨具特色的運河文化旅遊體系,打響了「江北水城·運河古都」的城市品牌。
深入挖掘開發運河文化旅遊資源,按照發展運河大旅遊的目標,做到以運河為紐帶把沿運河人文自然景點串聯起來。開挖的運河基本上保留著原來運河的流向,對湖岸進行了硬化、綠化、美化,構築了一條運河風景帶,同時以東昌湖為依託,將運河與東昌湖、徒駭河連接起來,使光嶽樓、海源閣、鐵塔、山陝會館等重要文物古蹟聯成一片,形成一個相對集中的運河文化遊覽區。
培育運河沿岸旅遊精品項目,依託龍堤美食島和摩天輪歡樂城,提升打造互動體驗、休閒娛樂、餐飲購物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主題樂園。依託江北水城歡樂小鎮文旅融合項目,打造國家國家4A級旅遊景區。整合運河沿岸護國隆興寺、清真寺、基督教堂、天主教堂等宗教文化資源,保護性開發米市街、禮拜寺街兩大歷史文化街區,打造宗教旅遊區。依託梁水鎮豐富的水域資源和運河文化資源,打造以鄉村旅遊為主題的運河葫蘆風情文創小鎮。依託土橋閘遺址,改善周邊生態環境,輔以休閒遊憩設施,打造以運河古船閘為主題的遺址公園。
為充分開發、利用運河文化資源,加強運河文化遺產資源利用,保護開發了東昌雕刻葫蘆、木版年畫、東昌毛筆、牛筋腰帶、東昌剪紙、銅鑄雕刻製作技藝等民間藝術品,黃屯米酒、魏氏燻雞、沙鎮呱嗒等特色美食,通過旅遊節慶活動和旅遊商品展銷、設計比賽等方式,將這些極具地方特色非遺文化打造成為山東乃至全國知名旅遊商品品牌。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謝曉麗 通訊員 席真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