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紅日電影感言簡短(老電影觀後感五)
2023-07-20 14:18:42 1
我是讀完鍾子麟寫的《蔣介石王牌悍將張靈甫》後特意又看了一遍這部電影的,邊看邊對照書,印象更深刻。其實《紅日》本來就是一部紀實性電影,小說作者吳強是參加過二打漣水、萊蕪、孟良崮等戰役的現場指揮員,時任華野六縱政治部宣傳部長,片中描寫的沈振新這個軍原型就是華野六縱,沈軍長就是六縱司令王必成,影片的故事也都是圍繞六縱經歷寫的。
片中著重描寫了六縱參加的三次戰役。從二打漣水開篇,此戰我軍被74師打敗,漣水城丟失,王必成還受到陳毅嚴厲批評,差點被撤職。因此,六縱恨死了74師,發誓要報仇。第二場是萊蕪戰役(《南徵北戰》中的鳳凰山戰役),此戰我軍大獲全勝,六縱也繳獲甚多,不過此役74師沒參加。最後是本片的重點孟良崮戰役,經過一場殊死血拼,我軍終於在孟良崮殲滅了國民黨五大王牌軍之首整編74師,驕橫高傲的張靈甫也被我軍擊斃,王必成終於報了漣水的一箭之仇。
其實,第二次漣水保衛戰我軍雖然失敗,但就傷亡而言雙方損失差不多,我軍的失敗主要是丟了漣水城。但由於我六縱在漣水纏住74師,保證了宿北戰役的勝利,從戰略層面上是有價值的。二戰漣水對74師也造成重創,極大打擊了他們的士氣,對後來孟良崮戰役影響甚大。綜合評價,這次戰役應該算打成平手。
萊蕪戰役,李仙洲集團的失敗主要源於蔣介石陳誠的瞎指揮,最高層情況不明,判斷失誤,還不允許前線指揮官見機行事,結果被我軍全殲。如果讓國軍名將王耀武指揮,萊蕪戰役結局未必會這麼慘。
孟良崮戰役,蔣軍問題主要出在彼此之間不配合,遇到危險只顧自保,互不支援,不顧大局,結果被我軍各個擊破。蔣軍高層指揮也有問題,74師戰術素養本來很高,而且是機械化部隊,如果放在平原地區,交通便利,就能機動靈活,重型武器也能發揮作用,戰鬥力會非常強勁。但上級強令他們進入山區,重武器和機械化裝備都無法使用,只能放在垛莊,導致戰鬥力大大削弱,堂堂國軍頭號主力就被上下一心、主動配合且擅長山地作戰的共軍給殲滅了。
片中張靈甫被描寫的十分猖狂,從頭到尾都很驕橫,到最後時刻也不投降,直至在頑抗中被擊斃。這種描寫大致符合張靈甫性格,他在解放戰爭初期因為打過幾次勝仗,被譽為常勝將軍,確實比較狂妄。但後來情況就有所變化了,二打漣水慘勝之後張靈甫對共軍已經不再輕視,對國民黨的前途也開始信心不足。孟良崮戰役時他已經患得患失,作為一個徵戰沙場多年的高級指揮官,他很清楚美械裝備的74師到山區作戰是揚短避長,但他作戰不夠滑頭,對上級命令比較服從,結果在上級的一步步推動下逐漸走向死地。在山上他看到援軍推諉不前時已經絕望,所以在最後關頭讓警衛員開槍把他打死,同時被打死的還有副師長、旅長等。至於片中描寫他主動上山當誘餌,要搞個中心開花,最後又因頑抗到底而被我軍幹掉,都是當時的傳聞和後人的猜測,並不準確。
本片有一點不夠真實,就是描寫我軍二戰漣水失敗後,部隊被迫撤退,但戰士們依然鬥志高昂,求戰欲望強烈,不願意撤退。在過去拍的類似戰鬥題材電影中,我軍經常被描寫成這個樣子,這有點簡單化了。歷史上我軍打過不少敗仗,因形勢嚴峻而撤退甚至潰退也有過,戰士們士氣受到影響而厭戰,沮喪灰心也是有的,這本來很正常,勝敗乃兵家常事嘛,無需迴避。二戰漣水中我軍被迫撤退是因為最高指揮官譚老闆對張靈甫主攻方向判斷失誤,還不接受王必成江渭清(影片中的軍政委)建議,最後被張靈甫打進城來,此時如不撤退,就會全軍被包餃子,把這點給戰士們或者基層指揮員說清楚就行了。影片中沒有這樣寫,在當時的創作環境下也可以理解吧。
本片由上影廠1963年攝製,原著吳強,編劇瞿白音,導演湯曉丹,副導演湯化達(片中為我軍總司令配音),演員張伐、高博、中叔皇、李農、裡坡、康泰、楊在葆、張子良、史久峰、於明德、史淑桂、馮笑、徐才根、張桂蘭、李保羅、舒適、程之、於飛、董霖、方伯、梁山、張雲立、茂路。
張伐在劇中演男一號,但演的不好。王必成綽號王老虎,但張伐身上看不到一點虎氣,倒是十分儒雅。我其實不太喜歡張伐這個演員,總覺得他拿腔拿調,裝腔作勢,不管是演領導幹部還是演老工人,都一個風格。但奇怪的是很多導演都喜歡他,找他演的電影大都是男一號。
舒適演的張靈甫很到位,我認為是舒適演得最好的角色之一。我看這部電影時總拿他跟《南徵北戰》裡的項堃比較,因為項堃演的張軍長原型也是張靈甫,項堃有項堃的特色,但舒適還是更接近張靈甫。
程之演的參謀長原型是魏振鉞,解放後成為我南京軍事學院教員,這個國軍少將1955年成為共軍中校,大概因為這個原因,片中把他寫的很明智很冷靜。程之演的不錯,是個好演員。
影片音樂是由寫過《紅旗頌》的著名作曲家呂其明寫的,非常精彩。影片開始時先響起悲涼悽愴的旋律,給人一種黑雲壓城城欲摧的感覺,象徵著我軍的失利。而74師每次出現時旋律則顯得既齊整又驕橫跋扈,非常能表現74師和張靈甫的特性,這段旋律和配樂讓我極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