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遠流長、奇特的仡佬儺戲
2023-07-20 07:10:24 1
每個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祈福戲劇,這與各民族的人文環境有關。而仡佬族人民用來祈福的戲劇便是「儺戲」。「儺戲」在仡佬族歷史悠久,是仡佬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戲劇文化的活化石。大家都聽過巫教,很多人都好奇巫教到底是怎樣的,其實仡佬族的「儺戲」便屬於巫教的範濤。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仡佬族的「儺戲」。
道真儺戲依法事目標不同,有大巫小巫之分,大巫有「打保福」,「衝儺」,梓潼戲、陽戲等多種內容。小巫有「和梅山」、「祭壇」、「謝土」等數十種。儺戲表演中主要角色面具70多種,常用打擊樂10餘種,蟒袍等常用服飾頭飾各20多種,口條10餘種,師刀等道具50多種,「清水柳」、「搖板」等唱腔30餘種,《跑功曹》等常演劇目兩三百種。
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道真儺戲融合了佛、道文化內容,呈現多宗混合的走向。仡佬族儺戲豐富多彩,與國內其它地區儺戲有一定區別,自有特色。是研究民族民間戲劇和仡佬族先民歷史文化的重要資料。仡佬族儺戲引起國內外學術界高度關注。貴州省人民政府2007年5月29日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儺戲分為儺堂戲、地戲、陽戲三種。儺堂戲的主要內容是儺堂正戲,包括歌舞、說唱、戲曲三種類型;不少節目屬於說唱形式,通常是由一個人表演,同時還要表演幾個角色的聲腔、動作。地戲是明初「調北徵南」留守在雲南、貴州屯田戍邊將士的後裔屯堡人為祭祀祖先而舉行的一種祭祀儀式,沒有民間生活戲和才子佳人戲,所演都是反映歷史故事的武打戲。
它是端公法師在作完法事後演給活人看的,故以演出反映民間生活的小戲為主,所唱腔調亦多吸收自花鼓、花燈等民間小戲。早期的陽戲主要活躍在山間田野,雖在清末民初進入了城市,但其演出活動大都還是季節性的,班社也多是臨時組合,藝人是半農半藝、半工半藝,演出場地主要是草臺、祠堂、廟臺、堂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陽戲藝術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扶植。
「儺戲」來源
儺戲是正安境內廣為流傳的一種地方戲,是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是儺舞和戲的合稱,有戲劇活化石之稱。唱腔原始而又豐富,細膩而又動聽;儺舞表演粗獷而又張揚,誇張而又生動。儺師所唱的歌稱為儺歌,所跳的舞稱為儺舞,儺戲產生於儺歌、儺舞。初以歌舞演故事,後以鍾馗形象在儺儀中出現,儺戲才應運而生。
戴柳木面具的演員扮演傳說中的驅除瘟疫的神──儺神,用反覆的、大幅度程序的舞蹈動作表演,多在固定的節日演出,極具原始舞蹈風格。儺戲班子在正安城鄉於壽誕、婚慶、道場、節日、廟會和重大慶典活動中以「衝儺唱戲」出現,是巫師為驅鬼敬神、逐疫祛邪所進行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動之一。
以娛神與娛人的形式達到驅邪逐鬼、禳災納吉、闔家幸福的目的。至今在安場、中觀、市坪、流度、小雅等地仍有近十個壇門(儺戲班子)保留著完整的原始面具和服飾,活躍在廣大農村以「衝儺」、「打鬼仡佬」和「跳神」的形式出現。
您可能也喜歡:
仡佬族傳統節日:敬雀節
打篾雞蛋,仡佬族民間趣味遊戲
仡佬族原始的習俗:送子之俗
仡佬族的傳統戲劇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