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大決戰有人說不寫林彪(電影大決戰有人說不寫林彪)
2023-08-10 04:52:50 1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隨著黨中央的指示,對解放新中國至關重要的三大戰役拍攝也被提上日程。
可儘管史料詳實,各部門也充分配合,但是劇本創作組還是面臨了一個難以跨越的問題——林彪。
作為遼瀋戰役和平津戰役的總指揮,想要拍好《大決戰》電影,林彪一直是一個無法繞過去的人物。上世紀五十年代,三大戰役就因為歷史的原因,一直沒有拍成,對此所有人都犯了難。
「要不我們在拍到林彪的時候,直接一筆帶過」
「或者直接把他寫成反派人物?」
對於眼前這個棘手的問題,所有人都一籌莫展。
很快,這個問題傳到了楊尚昆的耳朵裡。
那麼,聽到眾人的問題,楊尚昆將會作何反應呢?而這個問題又將如何解決呢?
楊尚昆
1949年,自波瀾壯闊的三大戰役結束後,新中國原本面臨的兩種命運的抉擇也徹底結束。
所以這一段革命歷史是所有中國人都無法忽視的存在,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各個電影廠與製片人都希望能接下這個意義非凡的任務,記錄好新中國的這一偉大時刻。
然而,在此後的20年時間裡,大大小小的事情,卻讓這部電影的出世一再擱淺。
但即便如此,這一戰爭奇蹟,在它結束的幾十年後,依舊牽動著國內外人們的心。
其中,一個將軍到國外訪問時,就曾有美國人發問「在淮海戰役中,共產黨是如何用60萬人軍隊打贏裝備美式器械的國民黨80萬人軍隊的?這場舉世罕見的戰爭奇蹟你們是如何創造出來的?」
1985年,為了紀念新中國這一偉大的轉折點,胡耀邦表示「1949年是新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轉折點,更是震撼世界的一年。從這一年,舊中國轉入新中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描寫好這一年的歷史,很有教育意義。」
12月底,胡耀邦親筆批示道「可請總政文化部同志看看。」
對於胡耀邦的想法,楊尚昆也十分支持。
在中央的點名下,《大決戰》電影搬上了大熒幕,得以提上了日程。
因為事關重大,究竟要通過什麼樣的方式,以哪種感情,將這一由人民用小推車推出來的勝利,拍好這一史詩級巨片成為了黨中央衡量判斷的關鍵。
因此,早年拍攝過《南徵北戰》的八一製片廠就成為了中央軍委的首選。
作為解放新中國最關鍵的歷史徵程之一,《大決戰》的開拍,就受到了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楊尚昆的高度重視。
這其中,親身歷經三大戰役的楊尚昆,曾3次召見八一電影製片廠的負責人員,對他們劇本創作提出高要求,並針對自己對於那段歷史的了解,給八一製片廠的工作人員,介紹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因為,這段歷史對於所有中國人民而言都是極為重要的,對後代的教育也將是十分深遠的,所以楊尚昆也再三強調,想要拍好這麼大型的歷史片子,一定要是「好劇本」,如果不是有大量歷史材料的支持,沒有一個好的基礎,沒有對每一個細節的考慮周到,拍出來的東西,立不住。
李俊導演
八一製片廠負責人謹記楊尚昆說的話,為了拍好這部意義重大的電影,1986年,專門成立了劇本創作組。
而創作組幹的第一件事,就是請軍事科學院戰史部的專家,為所有的創作與攝影的所有人上課。
在三年多的劇本策劃時間裡,負責編寫的創作組翻遍了各個史料,深入的了解當年戰場的情況,並就刻畫問題,聽取了多方的意見。
同時為了讓劇本更貼合史實,創作組還實地考察了三大戰役的舊戰場。
1988年,創作組還在全國政協相關部門的幫助下,邀請到了當年親歷這場戰場的國民黨高級軍事將領,鄭洞國、黃維等多位老先生,講訴當年的那段歷史,並給出建議。
但是即便是如此詳盡的工作,眾人還是因為林彪的問題犯了難。
作為新中國的十大元帥之一,林彪這個名字帶著十分複雜的色彩。
但是,因為三大戰役中,其中兩場戰役都與林彪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因此怎麼寫林彪,寫什麼內容成為了所有人都感到十分苦惱的事情。
為此,對於這個人物的形象應該如何塑造,成為了所有創作人員,不知道應該如何下筆的老大難。
在聽聞八一製片廠因為如何刻畫林彪形象而苦惱之時,原四野作戰處處長蘇靜專門來到八一廠,找到了首席導演楊光遠與王軍。
「林彪怎麼寫,不單單只是林彪個人的問題,這更是關係到四野100多萬將士軍心的問題。」
聽到這裡,眾人也深知這個問題的不簡單。
但其實關於應該如何處理這個問題,早先在編寫《遼瀋決戰》問題的時候,就已經遇到過。
特殊年代,人物形象應該如何處理的問題,陳雲給的答案很清楚「四野是四野,林彪是林彪,在正確的地方,我們不必否定。」
可是儘管有這樣的情況在前邊打樣,眾人依舊沒有譜,因為在此之前,並沒有林彪的正面人物形象出現過,而倘若他們這樣做,就相當於是開了這個先河,對於這個尺度,所有人都把握不準。
這其中有人建議,用一兩個側身帶過,避免這個問題,也有人說直接一刀切,將林彪從電影中剔除,對此眾人一直都沒能有一個定論,劇本的創作也因此停滯不前,不久後楊尚昆也聽到了這個問題。
他專門找來八一廠負責人表示「劇中一定要有林彪,如果不寫林彪,那麼當年的仗都是誰打的?而且寫林彪一定要實事求是,不能因為他後邊不好,就把他從頭到尾都寫壞。」
就這樣,在楊尚昆的一番話下,相當於是給林彪的熒幕形象「鬆了綁」,創作組這才鬆了很大的一口氣。
為了找到適合演林彪的演員,攝製組與篩選其他的重要演員一樣,通過「自願報名」的方式在全國海選。
正是因為這個角色十分重要,因此八一廠的導演們,篩了又篩,才從這30個人裡,選中馬紹信。
因為一部戲的成功與否,與劇本、演員息息相關,所以為了演好那段「翻天覆地」的歷史,眾人不可不畏是下了苦功夫。
因為彼時正值連年作戰的辛苦磨難時期,所以不管是周總理、毛主席亦或者是朱老總,都是十分清瘦的。
而這也給諸多演員提出了不小的困難,眾人經常為了瘦身,常常餓的半夜睡不著覺,為此古月等演員,經常忍著飢餓半夜下棋。
那段時間,古月、盧奇等演員,因為「瘦身」的問題,一度變得滄桑不已,可是卻從未有人喊過苦,
為此古月還樂觀的表示「大決戰時刻,我這樣更符合當時的形象。」
而馬紹信在接到林彪這一角色的時候,心裡直犯嘀咕。為了演好這個人物,馬紹信查遍了各個資料,並拜訪了當時與林彪有所了解的老同志,為的就是儘可能地了解貼合這個人物。
可是從各方面得來的信息中,總讓馬紹信覺得差點意思,如果只是這些東西組合成的林彪,這樣的形象真的貼合當時的實際嗎?
開拍的第一天,剛上鏡頭的馬紹信就如同被繩子綁了手腳,肌肉不知道該如何發力,心裡高不成低不就。
不少老同志都表示「林彪這個人物不好演」,為什麼不好演?
正如林豆豆所說,林彪這個人比較喜怒不形於色,他一天說的話都屈指可數,就連他一生中開過的玩笑都屈指可數。
平時,他唯一的愛好就是吃吃黃豆,在書中很多人對林彪使用的最多的詞彙就是凝視、沉思,如果只是按照這樣的詞來演的話,那麼塑造出的林彪,註定缺少靈魂。
要怎麼把這個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演好呢?要怎麼用這些僅有的信息,把這個人物演得鮮活,這種種問題,成了馬紹信琢磨了又琢磨的東西。
此後的時間裡,馬紹信專門就吃黃豆這門學問,和導演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在什麼場合,林彪的情緒、心態怎麼吃,怎樣才富有生活氣息,做了文章,而這也讓馬紹信有了角色的感覺。
就連曾經見證過這段歷史的東野後勤部政委陳沂,在看到馬紹信表演的林彪後連連誇讚道。
「像,像,像,這就是林彪。」
但除了演員的努力,中央的關懷,也為《大決戰》成為了難以超越的經典做了鋪墊。
1989年1月,楊尚昆為了鼓勵眾人能將影片拍得盡善盡美,他語重心長的表示「希望就寄托在你們身上了,拜託,拜託,再拜託!」
至此,這場恢弘壯闊的《大決戰》正式進入籌拍。
儘管三大戰役實際上進行了142天,但是想要通過電影中短短的幾個小時,就將這以極具劃時代意義的時刻囊括其中,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為了還原當時的場景,劇組的拍攝地就涉及了13個省,50多個市。
其中,除了動用大量的坦克、飛機、火炮等大型軍事裝備以外,其中TNT炸彈使用了160噸,空炮彈170多萬發,而這些都是當時劇組,一再節省,全都使用在刀刃上的數字。
其中,為了表現出抗戰前輩們的那股韌勁,5大軍區,25個軍級單位、33個獨立師團等,出動了13萬餘名官兵參與了本次出演,總參與人數更是達到了345萬人之多。
除了全國上下一心以外,劇組對於這次拍攝的每一處細節都下了苦功夫。
在殘酷的戰爭下,當送飯的老班長,挑著扁擔來到陣地上,看到戰火熊熊,而戰士們都已壯烈犧牲時,滿含淚水的他,對著空蕩蕩的陣地喊道「同志們,開飯了......」
諸如這樣的細節刻畫,無一不打動著人們的心。
其中,為了表現毛主席爬上山坡,以大地回春、山河回暖的場景,反映我軍從此從低谷走向勝利的鏡頭時,攝製組就為了這個場景在黃河邊苦苦等候了兩年之久。
而正是因為舉全國之力,籌拍的這樣一部革命戰爭歷史巨片。
1991年8月1日,《大決戰》一經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首映當即收到了熱烈的好評。
就連鄧小平也十分滿意的表示「這部電影拍得很好,我每年都要看一遍。」
正是因為眾人一連數年的精心打磨,這也讓各個親歷者對此感觸頗深。
其中鄧小平夫人卓琳與女兒在看完以後誇讚道,她與鄧小平一起生活了數十年,可在看到電影上的鄧小平時,也忍不住誇讚演員在出演鄧小平時演的十分好,就連她也險些沒有認出來。
就連曾經與林彪同為戰友的楊尚昆,在接見《大決戰》演員時,曾十分急切的詢問道「林彪呢?林彪呢?」
當楊尚昆緊緊握住馬紹信的手時,他的手抖了又抖。
儘管林彪女兒林豆豆曾說,馬紹信扮演的林彪形象並不像林彪,而是像她堂叔,但是馬紹信扮演林彪時的那種氣質迸發出的感覺,卻讓所有人都稱讚其傳神。
當馬紹信再次回憶起當年的情景時,他表示「當時,我看到楊尚昆眼睛裡充滿了複雜的感情。」
而正是因為所有人的精益求精,這也就讓《大決戰》成為了時至今日都難以超越的經典的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