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遊(記承天寺夜遊蘇軾)
2023-09-13 10:42:53 1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大文學家,大詞人。自烏臺詩案之後被貶黃州。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間,月光的空明讓他欣然起行,同時寫下了精美之作《記承天寺夜遊》
原文: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知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月無竹柏?但少閒人如無兩人者耳。
譯文: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解開衣服,正打算睡覺。這時,月光照進門裡十分美好,動人遊心。於是,我高興地起來,走到戶外,想到沒有人與我共同遊樂,於是,來到陳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還沒有睡覺,於是,我們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如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和荇交錯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吧。哪夜沒有月光?哪裡沒有竹子和柏樹?只是缺少像我們倆這樣的閒人罷了。
開頭「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到「相與步於中庭」,都是敘事和記敘的部分;「庭下如積水空明」到「蓋竹柏影也」是寫景描寫的部分;「何夜無月」到「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是議論的部分。全文結構分明,夾敘夾議,景色又寫得清麗淡雅。
本文的寫景句很少,但卻寫得非常精妙。月亮是主要的描寫對象,但寫景劇中卻未出現一個「月」字,這就是其中的妙處。這裡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和虛實結合的手法,將月光比作庭下的積水,將竹柏影比作水中的藻荇,表面上沒有寫月亮,實則處處在凸顯月亮的空明澄澈與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從中可以讀出作者的悠閒愉悅。
最後一句,中「閒人」有兩層意思:外層意思是指政治處境,作為被貶之人,無職無權清閒無比,內心悲涼無可訴說;內部意思指夜遊心境,空靈自在,悠閒自如,可賞空靈美景。其中的「閒」字也可以體會出作者的許多情感:一是被貶的悲涼和人生的感慨,對於不能報國,只能悠閒賞月的自嘲和自慰;二是對於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閒,與自己作為富有雅趣之人欣賞美景的自許;三是逆境中作者的樂觀豁達。
從《記承天寺夜遊》中,我們可以深刻地體會到蘇軾在逆境中的豁達樂觀,這對於我們也有著深刻的啟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