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行車的製作方法
2023-08-10 00:29:56
專利名稱:井下行車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於液壓系統機械吊裝及移動過程中使用的裝置。
背景技術:
在煤礦井下綜採工作面,皮帶機機頭安裝、維修時需對皮帶機機頭部件進行吊裝、 移動,機頭部件一般有數噸重,需要人工採用吊鏈等簡單工具吊裝移動。吊裝移動過程中工人的勞動強度較高,耗費人力較多,而皮帶機機部件安裝、維修的速度較慢,生產效率低,工作環境的安全性不高。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井下行車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通過實現井下皮帶機機頭安裝、 維修的機械化,降低工人的勞動強度,節省人力,提高生產效率,提高工作環境的安全性。本實用新型由液壓系統控制,工人只需要操縱手柄,就可完成礦井下皮帶機機頭的起吊、移動,完成對皮帶機機頭部件的安裝、拆卸。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井下行車,由導軌組件和行車構成,導軌組件包括外架、導軌聯接座、上撐頂油缸、立柱油缸、導軌,每兩段外架用一個導軌聯接座聯接,形成一個矩形框架,所述矩形框架的兩個縱向邊上端安裝導軌;上撐頂油缸的缸體固定在聯接座的側面,每個上撐頂油缸缸體的底部與立柱油缸活塞上端聯接;行車的底部設置有4個軌道輪,所述4個軌道輪位於導軌的上端,所述軌道輪與導軌配套使用。上撐頂油缸的活塞上端固定有頂片。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井下行車在井下安裝好後,啟動液壓泵,將各立柱油缸頂起,使軌道升到適當高度,將上各撐頂油缸頂起,使活塞上端和巷道頂部接觸。工人只需要操縱手柄就可完成對皮帶機機頭部件的起吊、移動,安裝、拆卸, 耗費人力少,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增強了工作環境的安全性。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 一外架,2—導軌,3—導軌聯接座,4一上撐頂油缸,5—頂片,6—立柱油缸, 7—導軌輪,8—行車,9一行車縱向電機,10—行車橫向電機。
具體實施方式
井下行車,由導軌組件和行車構成,導軌組件包括外架1、導軌聯接座3、上撐頂油缸4、立柱油缸6、導軌2,每兩段外架1用一個導軌聯接座3聯接,形成一個矩形框架,所述矩形框架的兩個縱向邊上端安裝導軌2 ;上撐頂油缸4的缸體固定在聯接座3的側面,每個上撐頂油缸4缸體的底部與立柱油缸6活塞上端聯接;[0011]行車的底部設置有4個軌道輪7,所述4個軌道輪位於導軌2的上端,所述軌道輪 7與導軌2配套使用。上撐頂油缸6的活塞上端固定有頂片5。本實用新型使用的行車結構與現有工廠使用的行車結構相同。如圖1所示,井下行車在井下安裝好後,啟動液壓泵,將各立柱油缸6頂起,使軌道升到適當高度,將上各撐頂油缸4頂起,使活塞上端的頂片5和巷道頂部接觸。行車8兩端安裝有四個軌道輪7,軌道輪7通過縱向行走電機9驅動,可在軌道上縱向移動;行車中部為橫向軌道,行車8機座上的橫向行走輪11可在行車橫向電機10的驅動下在行車架橫向軌道上移動。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單條縱嚮導軌由3個導軌聯接座,4段導軌組成,矩形框架設置有10套由上撐頂油缸和立柱油缸組成的上下傳動支撐裝置。可根據需求靈活增減導軌數量及支撐裝置來滿足實際使用。本實用新型縱、橫向移動距離大,操作靈活,方便礦井下不同部件,不同位置的安裝。本實用新型自帶液壓泵站系統,可對各液壓裝置進行控制。本實用新型所用電器元器件均採用防爆、煤礦礦用產品,可在礦井下安全使用。本實用新型井下行車適用於巷道寬5米,高4. 5米。井下行車性能參數機長20m;機寬5m;機高4.2m;起吊重量IOT ;液壓系統額定壓力25MPa ;橫向移動距離3.5m;縱向移動距離18m;吊鉤起吊高度3m。
權利要求1.井下行車,由導軌組件和行車構成,其特徵在於導軌組件包括外架(1)、導軌聯接座(3)、上撐頂油缸(4)、立柱油缸(6)、導軌(2),每兩段外架(1)用一個導軌聯接座(3)聯接,形成一個矩形框架,所述矩形框架的兩個縱向邊上端安裝導軌(2);上撐頂油缸(4)的缸體固定在聯接座(3)的側面,每個上撐頂油缸(4)缸體的底部與立柱油缸(6)活塞上端聯接;行車的底部設置有4個軌道輪(7),所述4個軌道輪位於導軌(2)的上端。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井下行車,其特徵在於上撐頂油缸(6)的活塞上端固定有頂片(5)。
專利摘要井下行車,屬於液壓系統機械吊裝及移動過程中使用的裝置,主要技術特徵是井下行車,由導軌組件和行車構成,每兩段外架用一個導軌聯接座聯接,形成一個矩形框架,所述矩形框架的兩個縱向邊上端安裝導軌;上撐頂油缸的缸體固定在聯接座的側面,每個上撐頂油缸缸體的底部與立柱油缸活塞上端聯接;井下行車在井下安裝好後,啟動液壓泵,將各立柱油缸頂起,使軌道升到適當高度,將上各撐頂油缸頂起,使活塞上端和巷道頂部接觸,工人只需要操縱手柄就可完成對皮帶機機頭部件的起吊、移動,安裝、拆卸。
文檔編號B66C19/00GK202107454SQ20112017310
公開日2012年1月11日 申請日期2011年5月27日 優先權日2011年5月27日
發明者張士民, 張躍文, 張雨樵, 慎高升, 梅靜, 王亞亮 申請人:山西東華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