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腦癱的表現(夫妻都是研究生)
2023-08-07 17:55:55 2
——任 沙 華小亞/文
小兒腦癱在寶寶六個月齡前接受治療效果比較好,恢復快,影響小,恢復比較好的,和常人無異。但是悲哀的是,醫院的兒童康復科收治的腦癱患兒卻經常是一歲甚至兩歲的。說起來,不是家長沒發現異常,而是早就發現異常了卻沒有引起重視。
「天上掉石頭和掉餡餅的機率一樣,但是很多人更原因相信天上掉的餡餅砸住自己。」 鄭大三附院、河南省兒童腦癱康復醫院兒童康復科主任朱登納說,有時候因為是自己的孩子,家人不願意聽到別人說孩子有問題,甚至不願意聽實話,旁人看出異常也只能隱晦的提醒。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朱登納對一個患兒家長印象特別深。這對夫妻都是研究生學歷,算是高級知識分子了,剛來時見了醫生就哭,夫妻倆以前學習、工作、結婚、生孩子都很順利,本來婆媳關係不太好,婆婆嫌棄媳婦出身農村,但是一看她生的是兒子,立刻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婆媳關係得到緩和,一家人其樂融融。
(圖片來源於網絡)朱登納教授說,腦癱確診年齡一般在1歲左右,但等到這個時候後再進行康復治療孩子是不可能治癒的,只能是改善症狀,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儘可能讓孩子日後回歸社會。任何疾病在早期都會有一些異常表現,腦癱也不例外,如果我們能夠及早發現,及早進行治療,那麼大部分孩子是可能恢復正常的。一般來說,6個月前為早期,3個月前為超早期。很多家長甚至非相關專業醫生常常認為,孩子有一些發育的落後,再長長就跟上了。確實生活中,我們能看到不少孩子比其他大部分孩子會坐的晚,會走的晚,說話也晚,後來慢慢年齡大了又跟上了也沒什麼問題。但在門診上我們看到更多的是腦癱的孩子落後的很多了才過來看,已經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間。嬰幼兒出生後6個月內是大腦發育的高峰期,尤其是3個月內的黃金時期,這個時候康復治療腦癱效果最佳。
那麼,如何能在早期就發現腦癱症狀呢?
朱登納說,早期腦癱的表現各種各樣,如果孩子在1歲以內出現以下症狀,要高度警惕腦損傷或腦癱的可能性,儘早找專科醫生檢查。
全身發軟、無力或四肢發硬;換尿布時兩腿難以分開;
頭後背、甚至角弓反張,身子打挺,胳膊後背;
反應遲鈍及叫名無反應:一般認為4個月時反應遲鈍,6 個月時叫名無反應,可疑聽力障礙或智力發育落後;
孩子過於安靜,自主活動少或過多亂動;經常有異常持續哭鬧;
雙手緊握拳、手不能張開或拇指攥在手掌心;抽風、驚戰頻繁,聽見聲音特別容易驚;
頭圍異常:頭圍是腦的形態發育的客觀指標,腦損傷兒往往有頭圍異常,如頭過大或過小;
吸吮無力、哺乳餵養困難、體重增加緩慢、經常嗆奶、張口伸舌;
2-3個月,還不會微笑、眼不會追視玩具、豎頭不穩;
4-5個月還不會翻身、抬頭<90°,雙腿經常交叉,坐在床上身子前傾明顯,不會伸手抓東西、活動是雙側姿勢不對稱;
6-7個月時手眼口不協調、抓物即松或抓物不靈活、原始反射未消失(需專科醫生檢查發現),雙腿交叉,不會坐,不用下肢短暫地支持體重;
6個月後還不能翻身,另外持續足尖點地(腳後跟不能放平)是腦癱的重要標誌;
8個月以後還不會邁步;
7-10個月的嬰兒不用單手抓玩,或手笨,手的精細動作如捏小東西、抓物不協調;
12個月以後仍流口水及「吃手」。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朱登納主任提醒,對於有腦癱早期症狀的患兒,尤其是有早產、低出生體重、生後缺氧窒息、重症黃疸、宮內TORCH病毒感染或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等,直系親屬中有腦癱、智能低下、癲癇患者等,有先兆流產病史、高血壓、多胎、胎盤異常、胎位不正、臍帶脫垂、繞頸等,生後患缺氧缺血性腦病、顱內出血、腦炎等病史時,一定要高度重視,定期醫院隨訪,一旦發現異常就儘早康復治療。
宣傳科普知識,提供健康諮詢,搭建醫患溝通平臺,歡迎關注zyys-01。溝通和合作郵箱:[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