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老遊戲介紹(看古代小孩兒愛玩什麼遊戲)
2023-08-07 07:30:18
蘇漢臣《冬日嬰戲圖》,絹本設色,196.2×107.1cm,宋代,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00後的孩子玩手機,90後的孩子玩電腦,80後的孩子玩遊戲機。那麼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一千年前的孩子都玩些什麼?恰逢明天是六一兒童節,時尚芭莎藝術帶你了解古代兒童有哪些有趣的遊戲。
#1
鬥草
把找來的草兩兩相交,以葉柄相勾,用力對拉。沒錯,你小時候體育課上玩的拔草就是古人的「鬥草」。
金廷標《群嬰鬥草圖》(局部),紙本設色,109.3×79.5cm,清代,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嚴格說來,這種鬥草叫「武鬥」,除此之外,還有公子小姐愛玩的「文鬥」。在《紅樓夢》中,寶玉過生日時,小丫鬟們去摘花玩草,她們玩的就是升級版的「文鬥」:不僅要比誰找到的花草品種多,而且報花名時還要對仗工整。比如對方有「觀音柳」,就要對以「羅漢松」,「金盞草」就要對「玉簪花」,直接把鬥草玩成了對對子。
仇英《漢宮春曉圖》(局部),絹本設色,30.6×574.1cm,明代,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羅聘《嬰戲圖軸》(局部),絹本設色,清代,上海博物館藏
Happy Children's Day
#2
抽陀螺
「楊柳兒青,放空鐘;楊柳兒活,抽陀螺……」古代抽陀螺是兒童春天的固定遊戲。宋時陀螺有兩種,一種名為「千千車」,就像現在的桌面陀螺,是一種針形物體,小巧精緻,放在象牙制的圓盤或玳瑁盤中轉動。
冷枚《百子圖》(局部),絹本設色,40×200cm,清代,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蘇漢臣《秋庭戲嬰圖》(局部),絹本設色,197.5×108.7cm,宋代,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另一種陀螺名為「打嬌惜」,雖名字雅致,但十分具有對抗性,孩子們把陀螺放在地上用鞭子抽打旋轉,與其他小孩的陀螺相互碰撞。
蘇漢臣《嬰戲圖》(局部),絹本設色,宋代,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Happy Children's Day
#3
放風箏
蘇漢臣《百子嬉春圖》(局部),絹本設色,26.6×27.7cm,宋代,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古代家長非常支持孩子放風箏,甚至《續博物志》中專門記載了放風箏對身體的好處:一是「以洩內熱」(敗火),二是「令小兒張望視」(鍛鍊視力)。
孫溫《紅樓夢——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局部),紙本設色,清代,遼寧旅順博物館藏
尤其春分、清明時節,放風箏已成為了一項重要活動,不僅因為「春之風自下而上」十分適合風箏起飛,還因為可以在清明節把災病寫在風箏上、剪斷風箏線,表達「斷鷂放災,梨落平安」的美好期盼。
楊柳青《十美圖放風箏》,木板年畫,68×115cm,清代,天津博物館藏
Happy Children's Day
#4
捶丸
佚名
《蕉陰擊球圖》,
絹本設色,25×24.5cm,宋代,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大佬們洽談項目的「專屬運動」高爾夫,其實在中國宋朝便已出現,並且是小孩子們的最愛。
在儘可能複雜的地勢中,挖出細小的球洞,插上旗子做標記,小孩用木板、大人用長棍,將球擊入洞中,這就是被學者們稱為「古代版高爾夫」的捶丸。自宋至明,捶丸在中國十分盛行,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男女老少,無一不愛,甚至明宣宗還專門開闢場所命臣子侍衛陪他一同捶丸。
商喜《明宣宗行樂圖》(局部),絹本設色,211×353cm,明代,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Happy Children's Day
#5
懸絲傀儡
木偶戲在古代不僅是一種表演,還是孩子們聚會時的熱門玩具。宋時將木偶稱為懸絲傀儡,精明的商人特地做出了「迷你」版的戲臺和傀儡,專門賣給富貴人家的小孩。
蘇漢臣《侲童傀儡圖》,絹本設色,23.6×23.2cm,宋代,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不過對於動手能力超強的古代兒童來說,即便買不起也可以自己手工製作。比如在《宋人嬰戲圖》中,表演傀儡戲的孩童就用放倒的桌面當作舞臺,裝上支架、掛上幕條,一個戲臺就大功告成了。夥伴四人,一人表演、一人擊鼓、一人打板、一人捧場,儼然一個小戲班子。
蘇漢臣《宋人嬰戲圖》,絹本設色,120.3×77.2cm,宋代,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李嵩《骷髏幻戲圖》,絹本設色,26.5×26.3cm,宋代,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Happy Children's Day
#6
騎竹馬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古代小朋友的「青梅竹馬」可是真的和他一起折青梅花枝、騎竹馬。作為自漢朝以來便流行的遊戲,騎竹馬陪伴無數小孩度過了童年,只需一根竹竿、一柄竹枝,兒童便可以體會「策馬奔騰」的樂趣。
佚名《百子圖》絹本設色,24.13×784.86cm,清代,大英博物館藏
如果想要升級玩法,還可以把騎竹馬和「過家家」結合。比如在《百子團圓圖·迎狀元歸》中,兒童就模仿了戲文裡的狀元遊街,童子騎著竹馬扮演狀元、身穿狀元袍、頭戴狀元帽,頗有「春風得意馬蹄疾」之意氣。前後有人為其鳴鑼、舉旗、撐傘,古代「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科舉思想可見一斑。
焦秉貞《百子團圓圖冊·迎狀元歸》,絹本設色,27.5×20cm,清代,國家圖書館藏
焦秉貞《百子團圓圖冊》(局部),絹本設色,27.5×20cm,清代,國家圖書館藏
Happy Children's Day
#7
跳繩
你知道跳繩在中國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嗎?而且與現在相比,古人跳繩的玩法更是花樣繁多,除了前擺跳、後擺跳等各種跳法外,還會和韻律、節拍相結合。兒童跳繩時一邊跳、一邊唱,另有一位同伴站在旁邊為其敲鑼打鼓進行伴奏,好不熱鬧。
蘇漢臣《童戲圖頁》,紙本設色,45×39cm,宋代,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Happy Children's Day
#8
滑滑梯
佚名《嬰戲圖》,絹本設色,22.3×20.7cm
你以為滑滑梯是現代小孩的專屬遊戲?早在元代的一幅《嬰戲圖》中就繪有一個巨大的木製滑梯,三個孩子從滑梯上興奮地滑下。不僅如此,庭院中部有亭子、長廊供孩子們看書下棋,外面的空地上有竹馬、撥浪鼓供隨意玩耍,堪稱古代版的「遊樂場」。
佚名《宮苑嬰戲圖》(局部),絹本設色,139.4×76.2cm,元代,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Happy Children's Day
#9
磨喝樂
古代兒童也有自己的「芭比娃娃」——磨喝樂。磨喝樂最初從印度傳來,是七夕女子用來求子的吉祥物件,但後來漸漸風靡,孩子們也成了「磨喝樂」的小粉絲。據民俗古籍《西湖繁勝錄》記載,磨喝樂不僅做工精良、顏值極高,身材手足、面目毛髮栩栩如生,而且還有不同的大小供兒童自由選擇,根據喜好搭配漂亮的迷你服裝首飾。
陳清波《瑤臺步月圖》(局部),絹本設色,25.6×26.7cm,宋代,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外,宋代小朋友還喜歡COS磨喝樂。磨喝樂以手中拿著荷花、荷葉為特色,所以每到七夕乞巧節,大街小巷的兒童們都會手裡拿著新荷葉,模仿磨喝樂的造型。就連宋代的大人們誇孩子可愛,也會說「生得磨喝樂模樣」。
Happy Children's Day
#10
推棗磨
蘇漢臣《秋庭戲嬰圖》,絹本設色,197.5×108.7cm,宋代,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秋冬時節,冬棗已熟,棗子竟也被小孩子玩出了新花樣。雅致的庭院裡,一對小姐弟正趴在圓墩上玩著宋朝最時興的遊戲之一——推棗磨。這一遊戲最大的難點在於必須小心翼翼地保持平衡,把兩端插有小棗的竹篾放在立起的棗核上,甚至像推磨一樣使其轉動起來。
純手工自製,百分百純天然,這個玩具宋代小朋友幾乎人手一個。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女主角明蘭與祖母玩的小遊戲正是推棗磨。
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劇照
即便跨越了千年,科技飛速發展,小孩子的快樂也總能相通。在那些草長鶯飛,春光正好的日子裡,你是否也曾上樹下河、在田野裡奔跑?童年遊戲不僅僅是玩樂,還承載著不同年代的童年記憶,甚至是心靈慰藉。當我們一遍遍感慨「爺青回」時,懷戀的也許不單是事情本身,還有那段無憂無慮的時光裡稚嫩的自己。你還記得哪些童年時的遊戲?歡迎留言分享。
編輯、文楊婕
本文由《時尚芭莎》藝術部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