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自動上料的耐用型拋丸機的製作方法
2023-08-07 10:56:11 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拋丸機,特別涉及一種自動上料的耐用型拋丸機。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拋丸機是利用拋丸器拋出的高速彈丸清理或強化鑄件表面的鑄造設備,拋丸是對零件表面進行光滑處理一種工藝技術,通常的做法是利用鋼砂噴射零件表面,同時讓零件不停地運動,最終使零件所有表面都反覆受到鋼砂噴射,從而使零件表面得到光滑。拋丸機按鑄件承載體的結構不同分為滾筒式、鏈板式、轉臺式、臺車式、鼠籠式和吊掛式拋丸機等。拋丸機能時對鑄件進行落砂除芯和清理,拋丸機主要由四個部件組成:拋丸器一般用高速旋轉的葉輪將彈丸在高離心力作用下向一定方向拋射,在工作過程中,有的拋丸器可作一定角度的擺動或上、下移動;彈丸收集、分離和運輸系統;使鑄件在拋丸清理過程中連續不斷運行和翻轉的承載體;除塵系統,和環境良好息息相關。再次,拋丸機也可用於去除毛刺,規模和鐵鏽,可能會影響物體部分的完整性,外觀,拋丸機也可以針對一個部分塗層的表面去除表面的汙染物,並提供一個增加塗層的附著力表面輪廓,達到強化工件的目的。拋丸機不同於噴丸機,在於這是用來降低零件的疲勞壽命增加不同的表面應力,增加了部件的強度,或防止微動。
如今,人們不僅開發出無需人力直接清理器件表面的拋丸機,這種拋丸機廣泛應用於船舶、汽車工程、彈簧製造、機械製造等行業的除鏽、拋光、清砂等金屬表面處理,國內外市場需求巨大,吊鉤式拋丸清理機是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車輛製造領域,許多零部件都需要進行拋丸進行表面處理。
但是,現有技術中進料是完全採用人工,用料鬥一鬥接一鬥的將工件放入,其勞動強度大、速度慢、效率低下,人工成本高,拉升結構使用的是鋼絲繩,在牽拉過程中極其不穩定,不耐用,增加了維修成本不說,進一步降低了工作效率。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自動上料的耐用型拋丸機。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術方案:
本實用新型一種自動上料的耐用型拋丸機,包括鋼骨機架,所述鋼骨機架的內部設置有拋丸腔室,所述拋丸腔室的一側設置有提升裝置,所述提升裝置包括進料鬥、牽拉鏈條和鋼軌,所述進料鬥的外側設置有固定鐵座,所述固定鐵座的外側設置有牽拉臂,所述固定鐵座通過軸承與所述牽拉臂活動連接,所述固定鐵座的一側設置有第一固定耳,所述第一固定耳的一端連接有第一輥軸,所述第一固定耳通過第一輥軸與第一剛滾活動連接,所述第一固定耳的上端設置有第二固定耳,所述第二固定耳的一端連接有第二輥軸,所述第二固定耳通過第二輥軸與第二剛滾活動連接,所述進料鬥上設置有連接環,所述連接環的內部設置有鐵栓,所述連接環通過鐵栓與抓鉤活動連接,所述抓鉤的一端設置有防護彈簧,所述防護彈簧的內側設置有鐵環鏈條,所述抓鉤連接鐵環鏈條的一端,所述鐵環鏈條的另一端連接有驅動設備,所述驅動設備固定在鋼骨機架的頂端。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鋼骨機架的頂端設置有自動系統,所述自動系統包括感應裝置、數據分析處理器和驅動設備,所述驅動設備包括牽引電機和電機反向驅動器。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拋丸腔室的頂部設置有傳送電機,所述傳送電機的一端連接有主動輥軸,所述主動輥軸的一側設置有從動輥軸,所述主動輥軸和從動輥軸之間通過傳送帶連接。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傳送帶的一側設置有高壓吸料裝置,所述高壓吸料裝置的底部連接有拋丸腔室,所述拋丸腔室的一側設置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的底端設置有收集鬥。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拋丸腔室的外側設置有拋丸進氣電磁閥,所述拋丸腔室的另一側設置有回丸高壓氣管。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鋼骨機架上設置有感應探頭。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實用新型的拉升結構由過去的鋼絲繩改為鐵環鏈條,從而提升了牽拉穩定性和設備的耐用性,減少了設備的維修,節約了成本,通過合理設置的感應設備,增強了拋丸機的工作性能,達到了自動化上料的效果。
附圖說明
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並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一起用於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圖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局部結構示意圖之一;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局部結構示意圖之二;
圖中:1、鋼骨機架;2、拋丸腔室;3、提升裝置;4、進料鬥;5、牽拉鏈條;6、鋼軌;7、固定鐵座;8、牽拉臂;9、軸承;10、第一固定耳;11、第一輥軸;12、第一剛滾;13、第二固定耳;14、第二輥軸;15、第二剛滾;16、連接環;17、鐵栓;18、抓鉤;19、防護彈簧;20、鐵環鏈條;21、驅動設備;22、自動系統;23、感應裝置;24、數據分析處理器;25、主動輥軸;26、從動輥軸; 27、傳送帶;28、高壓吸料裝置;29、出料口;30、收集鬥;31、電磁閥;32、回丸高壓氣管;33、感應探頭;34、牽引電機;35、電機反向驅動器;36、傳送電機。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優選實施例僅用於說明和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用於限定本實用新型。
實施例1
如圖1-3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自動上料的耐用型拋丸機,包括鋼骨機架1,鋼骨機架1的內部設置有拋丸腔室2,拋丸腔室2的一側設置有提升裝置 3,提升裝置3包括進料鬥4、牽拉鏈條5和鋼軌6,進料鬥4的外側設置有固定鐵座7,固定鐵座7的外側設置有牽拉臂8,固定鐵座7通過軸承9與牽拉臂8 活動連接,固定鐵座7的一側設置有第一固定耳10,第一固定耳10的一端連接有第一輥軸11,第一固定耳10通過第一輥軸11與第一剛滾12活動連接,第一固定耳10的上端設置有第二固定耳13,第二固定耳13的一端連接有第二輥軸 14,第二固定耳13通過第二輥軸14與第二剛滾15活動連接,進料鬥4上設置有連接環16,連接環16的內部設置有鐵栓17,連接環16通過鐵栓17與抓鉤 18活動連接,抓鉤18的一端設置有防護彈簧19,防護彈簧19的內側設置有鐵環鏈條20,抓鉤18連接鐵環鏈條20的一端,鐵環鏈條20的另一端連接有驅動設備21,驅動設備21固定在鋼骨機架1的頂端。
鋼骨機架1的頂端設置有自動系統22,自動系統22包括感應裝置23、數據分析處理器24和驅動設備21,驅動設備21包括牽引電機34和電機反向驅動器 35,通過自動系統22可以完成自動上料的全過程,包括進料鬥4的升降兩個來回驅動的過程,電機反向驅動器35可以改變驅動的方向,使進料鬥4回位。
拋丸腔室2的頂部設置有傳送電機36,傳送電機36的一端連接有主動輥軸 25,主動輥軸25的一側設置有從動輥軸26,主動輥軸25和從動輥軸26之間通過傳送帶27連接,通過傳送帶27能夠將待拋料傳送到高壓吸料裝置28的一側,並由高壓吸料裝置28輸送到拋丸腔室2內。
傳送帶27的一側設置有高壓吸料裝置28,高壓吸料裝置28的底部連接有拋丸腔室2,拋丸腔室2的一側設置有出料口29,出料口29的底端設置有收集鬥30,在出料口29的底端設置有收集鬥30方便完成品的收集,提高生產效率。
拋丸腔室2的外側設置有拋丸進氣電磁閥31,拋丸腔室2的另一側設置有回丸高壓氣管32,通過回丸高壓氣管32使整個拋丸機的氣動系統閉合成一個迴路。
鋼骨機架1上設置有感應探頭33,通過感應探頭33可以確認進料鬥4的升降位置,從而將信息傳遞到感應裝置23。
具體的,在工作的過程中,將需要拋丸的設備或工件放置在進料鬥4內,此時,整個提升設備就達到自動化程度比較高的效果,通過在進料鬥4的底部設置的第一剛滾12和第二剛滾15使整個裝滿工件的進料鬥4能在鋼軌6上穩定移動,使牽拉的過程中由滑動摩擦改為滾動摩擦,減小阻力,提高牽拉性能。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實用新型中,鋼軌6的內部設置有內部軌道,主要是為了第二固定耳13的一端連接有第二輥軸14,第二固定耳13通過第二輥軸14與第二剛滾15活動連接而設計,這樣可以起到安全固定進料鬥4在牽拉工作中的安全性,第一剛滾12可以直接在鋼軌的外部直接移動,這樣,第一剛滾12和第二剛滾15均能在鋼軌6上進行移動,二者,同時託起整個進料鬥4的工作。
牽拉鏈條5是用來在驅動設備21工作的過程中移動位置使用的,而鐵環鏈條20則起到了牽拉進料鬥4的重大作用,與傳統提升設備不同的是,在本實用新型中將過去的鋼絲繩改為鐵環鏈條20,從而提升了牽拉穩定性和設備的耐用性。
自動系統22是本實用新型實現自動化一個不可缺少的程序,自動系統22 包括感應裝置23、數據分析處理器24和驅動設備21,驅動設備21包括牽引電機34和電機反向驅動器35,在整個上料的過程中,當感應探頭33測試到進料鬥4提升的高度達到卸料的高度時,感應探頭33就會把信息傳輸到感應裝置23 進行備份並且傳輸給數據分析處理器24,再由編程好的數據分析處理器24發送命令給驅動設備21,這時候通過電機反向驅動器35來改變牽引的方向,從而達到將進料鬥4自動回位地面的功能,在進料鬥4達到一定高度,且卸料的過程中,此時,傳輸給數據分析處理器24編程停留一定時間,這個時間可以由實際情況來自定,這個停留時間也是為卸料而準備的。從而完成整個設備上料的自動化。
本實用新型的拉升結構由過去的鋼絲繩改為鐵環鏈條20,從而提升了牽拉穩定性和設備的耐用性,減少了設備的維修,節約了成本,通過合理設置的感應設備,增強了拋丸機的工作性能,達到了自動化上料的效果。
最後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並不用於限制本實用新型,儘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於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徵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