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戰友情還是夫妻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2023-08-09 17:46:29 1
兩個老人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源於《詩經》"邶風"裡的《擊鼓》篇,原句是"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
現代成語多運用執手偕老,形容愛情的永恆. 而在種種承諾面前,愛情的承諾應是最動人心魄的了,平凡而真誠的諾言最為感人。兩千四百年前的承諾至今在耳久久迴蕩,令人感慨歲月所難以磨滅的記憶與回答。
而原句中真的是指愛情嗎?《詩經.邶風.擊鼓》原文如下:
詩經.邶風.擊鼓
通篇所述,皆為戰友之間的約定。接下來不得不說下從戰友情逐漸變為愛情過程。
到了東漢,經學大師鄭玄在《毛詩箋》中說:
從軍之士與其伍約:死也生也,相與處勤苦之中,我與子成相說愛之恩,志在相存救也。執其手,與之約,示信也。言俱老者,庶幾俱免於難。
他明確指出,這首詩寫的是戰友情。
後來宋朝的歐陽修卻有不同的看法,他在《詩本義》中指出:
《擊鼓》五章,自「爰處」而下三章,王肅以為衛人從軍者與其室 家訣別之辭,而毛氏無說,鄭氏以為軍中士伍相約誓之言。今 以義考之,當時王肅之說為是,則鄭於此詩,一篇之失太半矣。
而基本蓋棺定論為「愛情說」的卻是朱熹修訂的《詩集傳》。近代學者錢鍾書先生和聞一多先生也都是支持「愛情說」。
到了現代,大眾普遍認知,基本也就是「愛情說」。爭論並無對錯,我們學習也並不是在有人說「愛情說」的時候去反駁對方,從而嘲笑他人的「無知」,而是要「和而不同」。畢竟,無論是「愛情說」還是「戰友說」都是沒多大問題的。
正所謂:詩無達詁。不管是彼時共赴生死的「戰友情」還是後來抒發愛意的「男女情」,感受其中的美則是最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