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輝在電影唱的什麼歌(八九點鐘的張家輝和日漸黃昏的金像獎)
2023-08-06 21:32:10
張家輝作為一個演員,是最典型的大器晚成代名詞。早些年一直在王晶的賭片和杜琪峯的犯罪片中飾演配角,直到2008年,41歲的他通過《證人》這部影片拿到了香港金像/臺灣金馬的雙料影帝,後來就是各種獎項提名的常客了。
所謂「演而優則導」,在表演上開了竅的張家輝2013年做起了導演,開始拍攝處女座《盂蘭神功》,一部鬼片。
在「香港電影已死」的大環境下,本港新導演拍攝純粹的港片,想出頭是很難的。我想這應該是張導選擇容易以小博大的鬼片的主要原因。
《盂蘭神功》2014年上映,質量很差。影片展示了很多極具香港特色的文化符號,也堆砌了很多以往香港鬼片的恐怖元素,但所有這些都是游離在一個稀爛稀爛的故事之外的。可以說,除了真的有鬼之外,基本就是國產鬼片的水平。
2015年底,張家輝導演的第二部鬼片《陀地驅魔人》在香港上映。在前幾天的第3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本片獲得了最佳男主男佩/新演員/新導演/音響效果/視覺效果六項提名,很遺憾,最終顆粒無收。
因為真的有鬼,影片也沒有任何在內地院線上映的希望,金像獎結束沒幾天,資源就出來了。
看罷,感覺就是演員張家輝大器晚成,導演張家輝看來也的早不了。
實事求是的說,第二部影片在導演功力上有進步,但是進步實在是很小很小。
影片中張家輝飾演的角色是個有陰陽眼的現代驅魔人,換作我們的話語體系,就是捉鬼的,差不多就是黃金時代香港殭屍片中林正英的身份。
故事一上來還是有點吸引人的,通過展示職業驅魔人的工作來試圖構建一個鬼的世界,有那麼一點點溫子仁《招魂》的感覺。雖然因為導演功力的欠缺和成本的限制,無論在敘事上還是製作上,都有明顯的粗糙感,但新導演嘛,首先壓根就沒指望真的能接近溫子仁《招魂》的水平,甚至也也沒指望能有麥浚龍《殭屍》的水平。但是影片進行到後半段就急轉直下,故事走向和畫風都徹底變了。《招魂》變成了《人鬼情未了》,驅魔人鬥惡鬼變成了跟女鬼你儂我儂。影片在敘事節奏上問題也很大,太多毫無用處的情節讓影片看上去又散又慢又亂,主線故事的不清晰和錯亂的時間順序也明顯超出了導演的掌控能力。
其實說到底,還是作為一個新導演的張家輝沒有足夠的拼貼組合再創造的能力。跟處女座《盂蘭神功》一樣,《陀地驅魔人》中能看到很多其他恐怖片的影子(惡鬼的外形設定很像《哈利波特》中的攝魂怪),但依然沒有融入一個工整的完整的故事中。
關於類似的拼貼組合再創造的影片,麥浚龍的《殭屍》和陳思成的《唐人街探案》都是成功的案例。《殭屍》中關於傳統香港殭屍片和日本恐怖片的拼貼組合,《唐人街探案》中關於香港動作喜劇片的拼貼組合。這兩部影片成功的原因也還是那個,故事講得基本工整和完整。
《陀地驅魔人》在金像獎上獲6項提名但顆粒無收,真的是感慨萬千。
當然,感慨並不是為了這部影片,顆粒無收實施正常,這部影片的確是沒有獲得任何一個獎項的實力。感慨的是這種水平的影片居然都能獲得6項提名,當下的香港電影金像獎可選擇的影片實在是沒幾部啊。
香港電影已死,絕大多數本港電影人北上,金像獎堅持提名影片必須是「香港電影」,這些都讓這個曾經代表亞洲電影最高水平的獎項走入了很尷尬的甚至是一個死胡同的境地,出現今年這種很撕裂的局面也就不足為奇了。
香港電影金像獎日漸黃昏,幾乎看不到希望。
香港導演張家輝剛剛起步,依然要寄予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