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從選銅尾礦中回收微細粒氧化鐵的選礦方法與流程
2023-08-06 17:58:01
本發明屬於礦物回收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從選銅尾礦中回收微細粒氧化鐵的選礦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礦產資源的日益枯竭,從尾礦中回收有價金屬成為當今研究的重要課題。我國每年產生大量的選銅尾礦,銅尾礦中含有相當可觀的鐵,隨著這部分鐵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但由於其粒度較細,含泥量較大,回收較為困難。目前從選銅尾礦中回收鐵的方法主要有:直接浮選法、磁選法、重選法及其聯合工藝等。這些方法存在的問題是回收率較低、工藝流程複雜、生產成本較高等。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從選銅尾礦中回收微細粒氧化鐵的選礦方法,解決現有技術的局限性,回收銅尾礦中的鐵組分。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一種從選銅尾礦中回收微細粒氧化鐵的選礦方法,具體如下:
步驟1:磨礦:使用雷蒙磨粉機進行超細磨礦,磨礦濃度65~75%,磨礦細度小於0.018mm含量為85%~95%。
步驟2:脫泥:把磨好的礦放入脫泥槽,濃度為50~70g/l,脫泥槽中加入絮凝劑,為陽離子澱粉和麥芽糊精,按質量比3:1~5:1,用量為8~10kg/t,當礦漿達到高度分散後脫除礦泥。
步驟3:絮凝浮選:將脫泥後的礦漿進行調漿,濃度為質量百分濃度為30~35%,加入活化劑熟石灰,用量為50~300g/t,ph值在10~11,加入捕收劑烷基丙基醚胺(分子式:ro-ch2ch2ch2nh2,r為c8-c18烷基),用量為300~600g/t,進行粗選、掃選,獲得合格的鐵精礦。
絮凝劑為季銨澱粉醚和麥芽糊精按質量比4:1添加、或絮凝劑選用叔氨基烷基醚和麥芽糊精按質量3:1添加、或者絮凝劑選用季銨澱粉醚和麥芽糊精按4:1質量添加。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於:本發明加入絮凝劑使礦泥高度分散後脫除,由於陽離子澱粉與麥芽糊精本身具有oh基,通過氫鍵吸附在氧化鐵固體顆粒上,陽離子澱粉與麥芽糊精沒有足夠的疏水基,生成的絮團是親水的。本發明添加脈石活化劑,捕收劑後進行反浮選,從而達到將脈石與目的礦物很好分離的效果,實現了二次資源的回收利用。採用本發明的工藝方法處理選銅尾礦中鐵品位33.67-38.75%的微細粒氧化鐵,回收後使鐵精礦品位達到64%以上,回收率達到85%左右,該方法具有工藝簡單、安全環保、生成成本低,可行性強等特點。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工藝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甘肅某選銅尾礦中,鐵品位為38.75%,主要以赤褐鐵礦為主,使用雷蒙磨粉機進行超細磨礦,磨礦濃度65%,磨礦細度小於0.018mm含量為85%。礦漿加入攪拌槽,礦漿濃度為55g/l,加入絮凝劑季銨澱粉醚和麥芽糊精,按4:1質量比例加入8kg/t,當礦漿達到高度分散後脫除礦泥。將脫泥後的礦漿進行調漿,濃度為質量百分濃度為30%,加入活化劑熟石灰,用量為80g/t,ph值在10.5,加入捕收劑烷基丙基醚胺,用量為350g/t,進行粗選、掃選,獲得鐵精礦品位為67.12%,回收率為83.45%。
實施例2
雲南某選銅尾礦中,鐵品位為37.66%,主要以赤鐵礦為主,使用雷蒙磨粉機進行超細磨礦,磨礦濃度67%,磨礦細度小於0.018mm含量為88%。礦漿加入攪拌槽,礦漿濃度為60g/l,加入絮凝劑叔氨基烷基醚和麥芽糊精,按3:1質量比例加入8.5kg/t,當礦漿達到高度分散後脫除礦泥。將脫泥後的礦漿進行調漿,濃度為質量百分濃度為35%,加入活化劑熟石灰,用量為100g/t,ph值在10,加入捕收劑烷基丙基醚胺,用量為300g/t,進行粗選、掃選,獲得鐵精礦品位為65.34%,回收率為85.36%。
實施例3
江西某選銅尾礦中,鐵品位為33.67%,主要以赤鐵礦為主,還含有少量磁鐵礦,使用雷蒙磨粉機進行超細磨礦,磨礦濃度70%,磨礦細度小於0.018mm含量為90%。礦漿加入攪拌槽,礦漿濃度為50g/l,加入絮凝劑季銨澱粉醚和麥芽糊精,按4:1質量比例加入9.5kg/t每噸,當礦漿達到高度分散後脫除礦泥。將脫泥後的礦漿進行調漿,濃度為質量百分濃度為35%,加入活化劑熟石灰,用量為150g/t每噸,ph值在11,加入捕收劑烷基丙基醚胺,用量為450g/t,進行粗選、掃選,獲得鐵精礦品位為64.34%,回收率為86.78%。
技術特徵:
技術總結
本發明公開一種從選銅尾礦中回收微細粒氧化鐵的選礦方法,屬於礦物加工技術領域。該方法首先進行超細磨,磨後添加分散劑腐植酸鈉進行調漿,使礦泥高度分散,採用預先脫泥脫除細泥。再加入絮凝劑陽離子澱粉和麥芽糊精,使目的礦物氧化鐵絮凝成團,使用絮凝反浮選選出矽質脈石,從而獲得合格的鐵精礦產品。該方法具有安全環保、工藝簡單、成本較低,適應性強,實現了資源二次回收利用。
技術研發人員:孫運禮;郭豔華;楊俊龍;袁豔;包璽琳;廖雪珍;彭貴熊;李國棟
受保護的技術使用者:西北礦冶研究院
技術研發日:2017.05.23
技術公布日:2017.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