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1942觀後感
2023-08-06 13:14:34 1
1.《1942》觀後感600字
今天,我和媽媽觀看了《一九四二》這部影片。看後我的心裡特別的難受。腦海裡不斷閃現著電影裡的場景。
一九四二年,河南發生旱災,三百萬老百姓餓死。在這時小日本又跟我們作對,每天炮火連天,蔣介石只顧處理戰爭的事情,河南的災情來不及處理。蔣介石根本不願相信河南真正遇到了災情。他拒絕聽到關於河南任何壞消息,直到看到記者拍到狗吃死人的照片,他才不得不承認災難的存在,才開始展開救援。
而幾百萬災民,早已在逃荒路上走了好多日子。老東家辛辛苦苦儲存的糧食被土匪搶走,只能眼看著身邊的人一個一個的死去,兒子被土匪戳死、兒媳生完孩子餓死、老婆悄無聲息地餓死、小孫子最後被自己悶死,弄得家破人亡。老百姓病死餓死打死炸死,看得我膽戰心驚。幾百萬人為了活命,往西邊不停走,為了活著他們無論如何都要走下去,似乎前面就有活著的希望。
在那個年代父母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吃飽,把自己賣了換了四升小米,為的是讓孩子活著。他們沒有別的奢望,只是能求活著。看到這我的眼淚都要流出來了。老百姓真是太苦了。我問媽媽:「這是真的嗎?」媽媽說在過去她的爺爺奶奶那個年代就是這個樣子。不像現在我們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沒有感受到挨餓挨凍的日子。
如今生活幸福的我們,看到這一幕幕真實、血腥、恐怖的畫面時,簡直無法可想那時有多少和我們同齡的孩子,年輕的生命就這樣死去,我感到非常的難受。這一切,不禁會引起我們的深思。生活在這樣一個幸福的年代的我們,和那時的孩子比起來是不是幸運很多。我們應該珍惜現在的生活,好好學習,不辜負老師和家長對我們的期望!
2.《1942》觀後感500字
1942年冬的河南,在日寇侵略和饑荒的背景下,曾經的財主東家和佃戶的悲慘境遇。因為饑荒,災民可以變為打家劫舍的暴民。逃荒的路上,只為了有口飯吃不被餓死,男人可以賣掉自己的妻兒,女人可以出賣自己的身體,甚至為日寇服務打雜。影片大膽地描寫出人性的醜惡,讓人壓抑、悲哀,但真實。
影片明星眾多,張國立、李雪健、陳道明這些老戲骨刻畫人物入木三分,演技自不待說。而一大幫中青年演員馮遠徵、徐帆、範偉、張嘉譯、林永健、段奕宏的表現亦是可圈可點。而實力影星張涵予在片中的表現虎頭蛇尾,最後淡出比較突然,讓人覺得有些不足。另外不得不說一下影片中長工「拴住」的扮演者:張默,一直以為此人演技平平,只是靠著其父張國立的名頭,後又接連爆出打人、吸毒被拘等事件後,形象更加的負面。但這回戲中演技有了明顯的進步,也許在度過了內心的迷茫煩躁之後,張默才真正成熟起來。另外奧斯卡影帝阿德裡安·布勞迪(「金剛」男主演)和奧斯卡最佳男配蒂姆·羅賓斯(「肖申克的救贖」主演)這些實力派洋外援的加盟,說明華誼和馮小剛對這部影片的期待不僅僅只是國內的票房冠軍。
縱觀馮小剛這些年的影路歷程就可以看出他的轉型之路,從過去令人捧腹的賀歲片,到近年來《手機》、《一聲嘆息》、《集結號》,再到《1942》,這些具有力度、深度和廣度的作品,宣告了馮小剛已經完成了從迎合市場到領導市場的風格轉化。
3.《1942》觀後感1500字
一部《1942》,一場民族災難,刻骨銘心。70年前,300萬同胞罹難,慘絕人寰。翻開歷史,翔實珍貴的資料刺痛著人們的神經。
老財主的破滅。當時的中原大地,哀鴻遍野,餓殍千裡。老東家範殿元一直遊走在故事中。曾經倉廩充實、妻兒繞膝,就連逃難也被自己認定為躲災,逃荒途中還不忘帶著家裡的長工,這是財主骨子裡習慣的養尊處優。認定被欺壓的民眾沒有反抗,吝嗇貪婪的他,最終落得個人財兩空。我一直擔心並希望,延續他家香火的小生命會躲過這場劫難而存活下來。當孩子被他自己親手戕害於襁褓之中時,一個小地主階級就此自我毀滅!「三分天災,七分人禍」,歷史不得不讓大家重新審視這悲天憫人的災難,人們的仇恨瞬間化為階級矛盾和仇恨。一個財主家尚且如此,何況是普通老百姓呢,最無辜的當屬那些老人和孩子,冰天雪地的日子,苦難深重的人們,只能接受這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現實。這飢餓,看似簡單的生理生存需要,其實折射出對信仰的追求、對文化的渴望、對人性的呼喚、對民族發展的思考。在災難面前,在飢餓面前,沒有什麼比活著更重要。但恰恰相反,與其苟且偷生,還不如坦然從容地接受死亡,死得離家近一些。家的概念,在兵荒馬亂的年代,顯得是那樣的親近,又是那樣的神聖。這場民族的災難,仿佛一部沉重的史詩,記錄著那段慘烈的歷史,那些悲壯的場面。
無冕之王的斡旋。《時代周刊》記者白修德,穿梭在災難現場、斡旋於政府軍隊之間,憑著記者的良知,向世人揭示了河南大饑荒的駭人真相,迫使國民政府開展救災工作。當日本的飛機狂轟濫炸的時候,當悽涼的二胡訴說的時候,當教堂的鐘聲敲響的時候,無不在告誡我們,面對歷史和現實必須進行深深的反思。於是,人們的仇恨,不再是怨天尤人,而是激起對戰爭的仇恨、對日本民族的仇恨。這恨中,既有國民政府置若罔聞,於民族災難不管不顧和對災情的錯誤研判;還有河南省主席李培基的庸碌無能以及政府官員各自為政,以個人利益為重勾心鬥角的醜態;也有戰區司令蔣鼎文等軍官不顧災情,愚弄百姓從中漁利。撇開政治,無疑,是無冕之王拯救了災民,更拯救了一個民族,這難道不是人性的覺醒,難道不是偉大的國際人道主義。
小人物的悲壯。面對殘酷的現實,有的人選擇了逃避、有的人選擇了獻媚。「一條命,兩塊餅乾」,小人物的命運不同,其中有人性的冷漠,也有世俗的偏見,但總是可歌可泣的精神。花枝在丈夫失蹤後,為救活兩個孩子,四鬥米賣了自己,為孩子付出了一切。最後還要把自己唯一的破棉褲換給栓柱,也算是傾其所有了。這一幕,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是愛的的力量,也是母性的光輝。栓柱應諾花枝照顧孩子,卻在趴火車途中,不僅丟了兩個孩子,還丟了花枝用生命換來的四鬥米。在生存和氣節之間,不食嗟來之食的大義凜然,讓珍貴的饅頭顯得那樣蒼白。那用核桃做成的風車,成為一種牽掛和寄託,寧可死於日本人的屠刀之下。反面典型廚師老馬成了巡迴法庭庭長,真是一個莫大的諷刺。雖說保全了性命,到頭來卻落得個日本人的走狗。就連讀過書的財主家女兒,為求條生路,甘為五鬥米折腰,淪落到賣身妓院的下場,也是命運的安排,悲慘的選擇。
1942年那場大饑荒、大逃難,雖是歷史長河中的滄海一粟,但在歷史長河中,卻成為永遠傷痛的記憶。我們開啟那段塵封的歷史,就是要警醒飽經滄桑的苦難民族,不要忘記歷史,維護和平,遠離戰爭災難;追憶那段悲壯的歷史,就是要重溫血腥而慘痛的教訓,保持生態平衡,遠離自然災害;再現那段慘烈的歷史,就是要啟示後人牢記傷痛的根源,關注糧食問題以及那些事關民生、關係百姓疾苦、關乎民族發展的大計,讓歷史不再重演!我相信也不會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