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啟功》電影觀後感

2023-07-30 17:44:02 1

  不知道大家看過《啟功》這部電影沒有呢?我就看過了,那麼,下面請看小編給大家分享的《啟功》電影觀後感,供大家閱讀參考。

  篇一:《啟功》電影觀後感

  人們對於如今的電影基本都沒什麼好感,近年來拍的影片缺乏深度。而《啟功》這部作品卻有著意味深長的效果,人物傳記類的電影還是有很多故事的,下面就為大家推薦電影《啟功》精彩觀後感,希望本文可以給朋友們帶來幫助。

  最近看了電影《啟功》,本片屬於人物傳記類電影,整部影片節奏舒緩,語言精簡文言,演員情真意切把細節處理的頗為傳神,情節設計錯落有致張弛有度,從文革遭迫害說起,小心翼翼地還原了一幕幕真實的歷史場景。思想內容上也頗有深度,追憶了歷史不同時期一代大家坎坷的生命軌跡,並展現了啟功先生的風採與大家情懷。可以說是一部感人至深,教育意義鮮明的優秀影視作品,十分適合學生和教師觀看。

  求學

  本片和《霸王別姬》裡拜師學藝的那段頗為相似,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運行規律。而那個時代磕頭拜師要的是一個「誠」字,吃苦學藝的時候要的是一個「勤」字,等學業有成可以自己獨當一面後,要的是一個「敬」字。這個敬不僅僅是尊敬師傅,也是敬業,更代表了一顆敬畏之心。可就是這幾千年形成的規則被「革命」打破後,啟功先生並沒有被這種波濤洶湧的潮流所裹挾,儘管暫時屈膝,但他骨子裡還有傳統的中國文人的那錚錚鐵骨桀驁不馴的氣節。懷揣著對未來的憧憬和責任,仍舊卑躬屈膝的活著。用蘇軾留侯論裡一句話總結啟功先生頗為合適「猝然臨之而不慌,無故加之而不怒」這是有大勇和大志的人。

  師範

  電影裡啟功的老師風燭殘年過生日的時候,啟功給老師送上兩個壽桃和一副自己創作的畫,並給老師磕頭謝恩。雖然早已不是清朝不興磕頭,但這卻是用那個時代的方式來表達一名學生對老師發自內心的感恩,也告訴世人,儘管禮儀文化飽經磨難,但尊師重道的傳統仍舊存根植在一代人的內心深處。相比於今天的師生感情;幾百人的開學典禮取代了一對一的磕頭拜師,微信家長群取代了老師登門進行家訪;發紅包送手機取代了學生用心畫的一幅國畫。

  過去的家長還懂得因材施教,不喜歡學英語啟功他母親就送他只學習國畫和寫字,而今的學校裡必須是語數外、物化生、史地政、音體美,樣樣不能落。這不是在培養人才,而是像機器一樣在複製讀書工具。學習的目的功利,教學的目的更加功利,師生感情也在這種功利化的目的下被衝淡了。曾幾何時,我們為了完成作業而耽誤郊外和小朋友們嬉鬧追跑,丟掉的是童年對自然的探索;迫於被家長責罰我們為了考試通過而作弊寫小紙條,丟掉的是誠實和信譽;我們80%的時間花在了自己不擅長的學科,這樣反而收穫甚微越來越厭煩學習,不但沒能揚長反而被自己的短板掣肘。

  知己

  我特別欣賞一位白髮蒼蒼的語文老師,操著飽經過歲月風霜渾厚低沉的嗓音在課堂上朗讀有意境的古詩,並且能結合自己的經歷抒發對古文名句的一席感慨。語調抑揚頓挫給人啟迪,語速和緩略帶遲鈍引人深思。本片啟功講到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並發表了一段對「知己」的感慨:(原文如下)

  「這兩句傳達出了作者對摯友的離愁和眷戀,分手了,情未了,人長在,誼永駐,天涯遙遠,形同比鄰。什麼是知己,知情、知意、知心。如何做知己,通情、達意、交心。講知己容易,成知己則甚難。所謂得一知己足以,不是說有一個知己就滿足了,意在言外,當然知己多一些更好,說一個,是說知己難得,為其難得,方為珍貴。人有知己就沒有孤獨。雪中送碳,即救急,又溫暖;困惑得解,即通達又激勵,人有知己就能過大關,自由行。」

  這段感嘆既是他對已故陳校長的一段心裡話,也是對亡妻的弔唁,這番情真意切的感慨一定是親身經歷後才有感而發的肺腑之言吧。所以說對啟功而言他的夫人,他的老師就是他的知己。

  寬恕

  紅衛兵小將和時代對他當年的迫害他並不計前嫌,還教這個喜歡他字體的紅衛兵學寫字,這體現了他寬宏大量的胸懷和氣度,他告訴我們教育是不分階級類別的,正所謂「有教無類」,身體力行地詮釋了傳統的儒家文化。另一幕就是他成名之後很多人模仿他的字跡,市場上漂流著眾多模仿他的假字跡,而他並不打假,卻說「他們也要吃飯」。老爺子也曾「丹青易米」深知生活的艱難,所以凡事都懂得寬恕。

  愛情

  本片中啟功遇到的兩個女人,第一個賢妻良母的是他母親,第二個能輔佐他走向大家之路的就是他結髮夫妻。無論是在書法上給她啟發,文革期間幫他保住了創作作品,還有心甘情願陪她度日,都表現出了一名典型傳統中國女人的特質——溫良恭儉讓。從少小到白頭,吃苦奉獻一生,陪伴左右不離不棄,即便是最艱難的文革時期也沒有絲毫退縮畏懼。這樣矢志不渝的愛情想必是無數現代人翹首以盼都無法得到的愛吧

  總之,本片通過啟功等人物刻畫,把傳統的中國文化「三綱五常」表現的淋漓盡致。儘管在黑暗時期曾遭滅頂之災,可這種根植於中國人民內心的傳統文化並沒被抹殺殆盡。相反,他就像民族戰爭時期錚錚鐵骨永不服輸的民族氣節一樣,越是飽經磨礪就越是被打磨的鋥光瓦亮、熠熠生輝。

  篇二:《啟功》電影觀後感

  影片像是一篇中規中矩的命題作文,完成度較高。選角非常值得稱道,扮演老年啟功的馬恩然戴著那頂小帽,與先生的形象驚人相似。老年、中年、青年和少年的演員形象連貫性極佳,完全能脫離演員本身的話題和形象。

  劇情完整展現了啟功先生的生平,幾乎所有劇情均有出處,就連很多細節,比如喚妻子姐姐,向妻子磕頭,與妻子打賭等等都出自先生親筆。

  啟功先生與陳垣先生的師生情誼十分動人,也是片子濃墨重彩渲染的。青年相知提攜,暮年拜壽,晚年以陳垣先生書齋命名獎學金,足見師道傳承,也頗為契合教師節的主題。

  可能是為了更多的展現先生的生平細節,參與創作者也多為先生的學生,影片幾乎沒有演繹的成分,敘事方式多少有些老套且流水帳。純粹為致敬是足夠了,但作為傳記電影,稍欠火候。

  啟功先生常說,書法繪畫都是副業,教師才是自己的主業,他用一生踐行了學為人師,行為世範。三星給中規中矩的作品,一星敬高山仰止的先生。

  篇三:《啟功》電影觀後感

  今天我觀看了一部讓人感慨萬千的電影《啟功》

  影片以樸實無華又帶有一絲苦澀的情感展現了啟功先生的一生。劇情細膩惑人,十分值得人回味和反覆斟酌。啟功先生常說,書法和繪畫都是副業,教師才是自己的主業。不錯,他是熱愛自己的職業和學生的,但他的教學生涯卻很艱辛。在看開頭他給學生授課,當講到「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時,但學生卻放下課本去鬧革命,蒼老的啟功先生拿起板擦蒼涼的擦去還未開獎的詩文,飛揚的粉筆末在空中飛舞又落下,讓人感到一種無可奈何的悲哀和感嘆,知道革命結束後他再次登上講壇才最終有機會道出「人生並非真的只是得一知己足矣,而是知己難尋」的深意。

  雖然啟功先生一生艱難坎坷,經歷磨難,但他卻是幸運的,他一生尋得了許多知己,相信如果沒有他母親給他投身繪畫的機會,沒有妻子欣賞他文採從而給予的支持和鼓勵,沒有老師們的諄諄教導和指導,尤其是陳校長給了他教書育人的本領和方向,沒有學子們的敬仰和愛戴,他是無法突破個人心理障礙從繪畫高峰登頂書法的更高峰,無法走出文化大革命的歲月,也無法實現他人才升華的過渡。

  他了解知己難覓,更懂得感恩知己,他無論何時都沒有忘記妻子的愛,沒有辜負妻子對自己的信任,他記得陳校長的生日和師訓,更願意出資以陳校長名義設立獎學金,處處以陳校長為尊,他的感恩精神比他的書法更加真誠可貴。

  人要學會感恩,面對困難,超脫自然,內心才會有一份安寧,才能有一種泰若安然,處事不驚的典雅氣質。

  篇四:《啟功》電影觀後感

  今天,我們觀看了《啟功》這部電影。主要是對啟功先生從小到大將書法、繪畫藝術作為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標進行了詳細的刻畫,實際上在最為坎坷的歲月啟功先生則依舊受到人生追求的影響。

  看了《啟功》,啟功先生的書法、繪畫藝術都是要建立在深厚的基礎上,正所謂「書法不是練出來的,而是養出來的。」啟功先生並非是一個畫師或一個書匠,他在文學和歷史方面也都有較高的造詣,可以說啟功也有著一股中國文人的氣息。我們應該學習啟功,練出一部好字法。

  一部電影不是時時刻刻都能打動人心,而我看了《啟功》這部電影對我來講有一個情節讓我看了非常感動。這個情節講當文革開始後,很多大學老師特別是著名學者成為了右派的典型代表,啟功先生雖然摘了帽子仍舊處境艱難,沒有什麼人能瞧得上啟功這樣一位人,就在這時,無知的紅衛兵將無法抄寫好《毛主席語錄》時的煩惱,就請來啟功先生,啟功先生揮毫潑墨的場景使那些紅衛兵們深深的震撼。不知怎得,紅衛兵們來到啟功家裡,封了啟功得許多書,最後卻成了他的門生。

  看完《啟功》這部電影,在我看來,使我受到了深深的打擊,更讓我要學習啟功。學習他的愛書法、愛繪畫的精神,學習他從小到大學習書法不半途而廢的精神,讓我們學習他的好品質吧!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