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公民觀後感範文三篇
2023-07-30 09:01:28 1
《十二公民》改編自1957年的美國影片《十二怒漢》,該片講述了當代中國一個由富二代「殺人案」引發了最為激烈的法庭智鬥的故事。下面是由整理的電影觀後感,歡迎參考。
篇1:十二公民觀後感
5月15日上映的《十二公民》可以說是一個活靈活現的當代中國「故事會」。影片改編自1957年影史經典電影《十二怒漢》,除了延續原作關於「合理推斷、疑罪從無」的法治精神、對生命的基本尊重以外,還非常有誠意地做出了接中國地氣、去西方化的努力,這也是本片最大的特色。
這種努力首先體現在劇本上:十二個公民每個都是有血有肉,不同的年齡、階層、職業差異巨大,也讓每個公民對於案件的態度有了合理的依據。比起原版,中國版的故事中仇富心理、父子矛盾、歧視河南人、文革創傷、老無所依、青春期叛逆、校園腐敗等各類熱門話題顯然讓觀眾看起來更加親切。劇本上的龐大用心體現了創作者對當代社會中下階層真誠的關懷,對現代法治精神的提倡也的確是中國社會的當務之急。
同時,人藝幾位老牌話劇演員的表演也堪稱重劍無鋒、功力深厚。尤其是韓童生、錢波、張永強幾位老戲骨,流暢的演技將計程車司機、小賣部老闆和北京老油條的形象刻畫得毫無違和感,風頭甚至蓋過四平八穩的何冰,也讓雷佳和劉輝兩位年輕演員一下子就成了醬油角色。
但另一方面,這樣的改編也帶來了不少的問題。首先在一部僅有106分鐘的電影裡讓十二個角色都立得住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嚴格來講本片在角色性格的塑造上基本做到了這一點。但為了和中國當下發生關係,過多地引入個人小傳顯得節外生枝,使得影片過於臃腫,不但哪個都想佔、哪個又都沒說透,還衝淡了對本應居於影片核心地位的法治精神的探討,也過於明顯地暴露了創作者的意圖。
而且作為與法治精神對立的「個人偏見」在影片中的設定也並非那麼禁得住推敲,為了突出戲劇性而刻意誇大衝淡了真實性。比如韓童生飾演的計程車司機就因為自己的兒子比較叛逆喜歡玩兒搖滾、對自己不夠尊重就無限地放大自己的情緒認定少年嫌犯有罪,實在是低估了當代中國司機的個人素質。
而且這位司機居然還能隨口吐出「父為子綱,君為臣綱」這麼有文化的句子,想必也是有點兒見識的人,如此歇斯底裡死不悔改也真是有點兒過。而高冬平飾演的角色因為自己被誤判過就對嫌犯產生同情的設定與本片案情過於接近,顯得很刻意。
此外,這部影片雖然打著「話劇電影」的噱頭,但在視聽語言的處理上還是顯得過於草率。57版《十二怒漢》全片幾乎只局限在一個不足40平米的休息室裡展開故事,但由於大量跟、推鏡頭的使用,配合流暢的剪輯,使得影片即使是在如此逼仄的空間裡依然能保持畫面的鮮活。
相比之下,《十二公民》儘管選擇了一個更加開闊、空曠的大廠房卻把鏡頭用得很「死」:本來影片對白量就非常大容易讓觀眾的耳朵感到疲憊,大量固定鏡頭的硬切又沒有給觀眾的眼睛帶來享受,知名流行音樂組合「火星電臺」的配樂更是長時間缺席,只在片頭和片尾有過短暫的亮相——這使得該片的觀感大打折扣,也暴露了導演徐昂作為一個話劇導演在執導劇情片上經驗的不足。
至於影片的結局把主角的身份落在執法機關人員上,則更是嚴重削弱了本片的立意。創作者對普通社會公民竟然如此沒有信心,好像非要一個專業人員出馬才能主持公道一樣,普世價值的傳遞一下子成了赤裸裸的說教。總的來講,這部電影儘管特別想親近觀眾,卻難逃老套社會觀念的影響;儘管帶著一定的探索性,卻又並不夠完整徹底,它的確是一部當代中國「故事會」,但也僅僅是把整整一期《故事會》捏在一起而已,貪心有餘實力不足,難稱上乘之作。
篇2:十二公民觀後感
看這部電影前,為了避免先入為主,並了解真正的陪審團制度,好讓自己有直觀的印象,我事先把1957和2007年兩版《十二怒漢》都看了一遍。三部電影,我個人覺得還是1957年最為經典,情節緊湊而且每個角色都有出彩的地方。
2007年的俄版也很不錯,但在陪審團討論過程中,穿插了很多關於那個孩子成長經歷的鏡頭,這是現代電影的一種更為先進的敘事方法,但在我看來,這正是2007版的最大敗筆。它把陪審團討論甚是爭吵的主線切割成了一段段碎片,來回的切換不光把主線變的散亂更讓影片中角色的塑造缺乏血肉。
20xx年我們這版也很精彩,但在我看來也有兩個敗筆。一是除了2、8、10號三位陪審員之外,其它幾個角色都顯得有些單薄;二是影片中有很多的土語方言,這也許更接地氣,但在我看來效果並不好,這就好比讓葛優演一個嚴肅法官,只要他一張嘴,別人都會覺得好笑,而你想要表達的嚴肅問題,別人都會覺得你在開玩笑。這也許是導演討巧的計策,因為也許他過於嚴肅的去向觀眾表達他的思考,也許這部電影就進不了電影院了。
總的來說,這三部都是不錯的電影。三部的精髓都是那位所謂的8號陪審員。他善良、理性,在他身上有很多好的特質,但在我看來這些特質在其它的11位陪審員身上也有,只不過他們因為自己成長經歷、教育、職業等束縛住了自己的思想,也不是束縛,而是讓自己習慣於理所當然。
在我看來他們與8號陪審員相比,只缺少兩點。一是缺少對生命的尊重;二是缺少質疑真理的特質。確實,我們的教育一直在告訴我們,「殺人償命,欠債還錢」,這是千百年來亙古不變的真理,所以我們只關注結果,而從來不去探究起因,對於過程中的細節我們就更少去過問,別人的一句我親眼所見就成為了我們認定的鐵證。也正是因為這些經過千百年的沉澱,才讓我們慢慢的缺少了對生命的尊重,也缺少了對於真理的質疑。我說這些好像我有多高尚,其實不是,我和大家一樣也是那11/12之一。我也會在最開始堅定的認為那個孩子有罪。因為,想讓自己顯得正義的人很多,但能夠去挑戰去質疑正義的人,卻少之又少,也許他確實只有不到1/12的比例。我不是8號,在這36名陪審員中,我也一直在尋找我更像誰?最後我發現,我更像1957年版的那個6號陪審員。雖然我自己不是8號,但我卻希望我能夠成為像他那樣的人,因為——「他就坐在我的對面」…
篇3:十二公民觀後感
上一次去首都劇院是因為《喜劇的憂傷》認識了徐昂,見識了舞臺上的陳道明,當然還有熟識了的何冰。我喜歡人藝的戲,導演有思想、演員有張力。《喜劇的憂傷》讓我喜歡了這個新銳導演、也喜歡了這種把海外劇本本土化的實驗。再次來到首都劇院,還是來看徐昂和何冰,還是海外劇本本土化,不同的是這次不是舞臺劇,而是戲劇電影《十二公民》。
戲劇是考驗演員舞臺功力的,現場的表演形式也會最大限度地體現戲劇的張力。每一次的表演都是現場演員的表演和現場觀眾的參與來共同完成。只有挑動了觀眾的戲劇才是好戲劇。不得不說,《十二公民》有一幫好演員!最出彩的無疑是何冰和韓童生。人藝和國藝飆戲,過癮!在幾場對手戲中,最大限度的體現了戲劇的張力。雖然不是現場表演,但是觀眾依然能感受到演員的鼻息和肌肉的顫抖。幾個演員對人物的把控很到位,臺詞的拿捏很準確,情緒的推動很順暢,讓人信服。當然也有些人物可能想說的太多,太戲劇化,在話劇舞臺上可以接受,但是搬到大熒幕,經不起推敲。
導演徐昂顯然是舞臺導演出生,電影鏡頭的應用,還很舞臺化,這倒很好的突顯了演員本身的能力。也許,這也是導演和投資方要的效果。
編劇是誰現場沒有看清,但一定是一個喜歡阿加莎克裡斯蒂小說的戲劇小品編劇的手筆。想寫個好的兇殺、檢控、庭審片,但又想把中國當今社會的眾生相、時下流行心態、社會問題都放進去,雖是不錯的嘗試,但故事本身還需要推敲,部分情節有些挑戰觀眾智商。中國確實好久沒有大劇作家了。當然從來沒有好的懸疑片和科幻片的劇作家(拋開吳承恩不算)。無論如何,我還是很認可徐昂把國外的好的劇本做真正本土化(而不是單純翻譯)的嘗試,《喜劇的憂傷》《十二公民》都是很好的例子。
《十二公民》,對於愛戲劇又沒有機會來現場觀看的朋友來說,在電影院觀看戲劇電影的確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至少比話劇錄像要精緻。真誠地邀請各位熱愛戲劇的人走進電影院去感受幾位主創人員的傾情之作。給這幫中國頂尖的話劇表演藝術家一些票房,應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