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秋來知秋寒(夏至星繁愁晝熱)
2023-07-30 19:49:42 1
6月21日或22日,夏至節氣。這是一個源於天文的節氣,它代表了一種極致。這是北半球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日子,標誌著盛夏季節的開始。
一句情話便與夏至相關: 「這一天,想你的時間最長,夢你的時間最短。」
此時,地表由陽光獲得的熱量達到最多。之後一段時間,熱量收益雖然逐步減少,但依然大於熱量散失,所以天氣繼續趨熱。直到熱量收支達到平衡、盈虧相抵時,氣溫達到峰值。
諺語云: 「夏至不熱,五穀不結。」炎熱雖似煎熬,實則為饋贈。
每到一個節氣,網友問得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 「今天吃什麼? 「
民諺說: 「冬至餃子,夏至面。」
在節氣起源的黃河流域,夏至吃麵有著悠久的歷史。人們感覺此時「食湯餅」,然後「取巾拭汗」,可以「面色皎然」。所謂湯餅,便類似現今的熱湯麵片兒。
就物候而言,黃河流域是「芒種三日見麥花」,隨後「宿麥既登」。夏至時節恰好可以喜嘗新麥,極有耕耘之後的成就感。所以「夏至面」,首先是有物質基礎的。
據記載,舊時北京在夏至時「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說過水麵是也,乃都門之美品。向曾詢及各省遊歷友人,鹹以京城之冷淘面爽口適宜,天下無比。諺雲: 『冬至餛飩,夏至面』。京俗無論生辰節候,婚喪喜祭宴享,早飯俱食過水麵。省妥爽便,莫此為甚」。
直到今天,過了水的炸醬麵,依然是很多人夏日之最愛。
「火火五月中,景風從南來。數枝石榴發,一丈荷花開。」
夏至之後便進入盛夏,就如同冬至之後便進入隆冬一樣。
夏至之後的第三個庚日開始數伏,所以入伏日期並不固定。
數伏的習俗,始於秦漢時期。「伏者,謂陰氣將起,迫於殘陽而未得升,故為藏伏,因名伏日。」因此,所謂伏,並不是指人們熱得懶洋洋地趴著,而是指陰氣潛伏。
如同冬至起數九一樣,夏至起也有數九的習俗,一個是冬九九,一個是夏九九。
夏九九的歌謠版本雖多,但含義大同小異,舉婁元禮《田家五行》中的一例:
一九二九,扇子不離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汗出如洗浴;五九四十五,頭戴秋葉舞;六九五十四,乘涼入佛寺;七九六十三,夜眠尋被單;八九七十二,思量蓋夾被;九九八十一,階前鳴促織。
夏至之後進入盛夏,理論上說應為「驕陽似火」,為何我們總是感到「陰雨紛紛」?
首先,夏至到來,颱風季開始。其次,此時各地雷暴大風增多,天氣懸念叢生。加之,江南梅雨進入巔峰時段,「三旬已過黃梅雨,萬裡初來舶趠風」。夏至因此被稱為「水節」,各地雨季自南向北進行著輪換和交替。
詩意 · 夏至
夏至避暑北池
唐 | 韋應物
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
未及施政教,所憂變炎涼。
公門日多暇,是月農稍忙。
高居念田裡,苦熱安可當。
亭午息群物,獨遊愛方塘。
門閉陰寂寂,城高樹蒼蒼。
綠筠尚含粉,圓荷始散芳。
於焉灑煩抱,可以對華觴。
竹枝詞
唐 | 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
聞郎江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
道是無晴卻有晴。
和夢得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
唐 | 白居易
憶在蘇州日,常諳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鵝鮮。
水國多臺榭,吳風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無處不過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
此鄉俱老矣,東望共依然。
洛下麥秋月,江南梅雨天。
齊雲樓上事,已上十三年。
更漏子·柳間眠
北宋 | 晏幾道
柳間眠,花裡醉。不惜繡裙鋪地。
釵燕重,鬢蟬輕。一雙梅子青。
粉箋書,羅袖淚。還有可憐新意。
遮悶綠,掩羞紅。晚來團扇風。
夏日南亭懷辛大
唐 |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閒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民俗 · 夏至
轉自:央視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