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懷孕的時候牙齒容易壞(都說生一個孩子)
2023-07-30 19:37:20 1
不知道您身邊有沒有這樣的案例,如常見新聞報導:「懷孕7個月時,智齒發炎準媽媽險些流產」、「孕婦生完孩子,洗牙時檢查發現一口好牙已蛀掉了一大半」等。臨床生活中,生殖中心也常被很多孕媽媽們常問到「拔牙與懷孕」的問題。
孕婦能不能拔牙
聽說過運動備孕、營養備孕,為什麼還會有一個「拔牙備孕」,這個是不是太誇張了呀?今天,咱們就來扒一扒關於拔牙備孕的這點事吧。
都說「生一個孩子,掉一顆牙齒」,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孕婦的胎盤會分泌大量黃體素及動情激素,導致口腔內軟組織的抵抗力變弱。據臨床數據統計,妊娠期牙齦炎發病率高達 73.6% ;牙周炎、牙齦瘤的發病率也會增加。
牙周炎
另外,孕婦因熱量需求增加,食慾會變好。許多孕婦吃得又多又頻繁,過多攝取入碳水化合物如麵包、米飯等主食,或糖果、甜品等零食,這些就是造成齲齒(俗稱蛀牙)的主要食物。但同時,刷牙的次數並沒有增加,這些都為牙齒健康埋下隱患。
如孕婦智齒冠周炎並發頜面部間隙感染,會因孕婦心理、生理等因素的變化,使治療變得十分棘手。很多孕婦由於對這些口腔問題的忽視,常常會在孕期集中爆發齲齒、牙周炎、智齒冠周炎等各種口腔疾病。所以,「掉牙」也是其中症狀之一。
齲齒
孕期拔牙危險在哪兒?會不會影響寶寶健康?
口腔健康不佳的孕婦,可能會因牙痛或其他不適,導致進食困難、偏食的問題,進而導致營養不足或不均。而維生素A、D的缺乏,又會影響胎兒未來齒質的形成不良;另外,口腔問題還有可能導致早產和出生體重低等。
矛盾的是,若選擇治療,在治療牙病時產生的刺激可能會導致懷孕初期的流產,在懷孕晚期則容易發生早產,而且很多孕婦及家屬也因擔心藥物對胎兒的影響,而拒絕使用抗菌藥物。
因為流產和早產的風險會很高,懷孕頭三個月、後三個月(第1、2、3、7、8、9月),是無法進行諸如拔牙之類的操作的。
懷孕頭三個月、後三個月,無法進行拔牙。
怎麼辦?
為了幫助孕婦能夠兼顧胎兒及口腔健康,一般將孕期的口腔治療分為三階段處理。懷孕三個階段的任何時候,都可以接受簡單的牙科治療,如洗牙、補牙、一般牙周病治療等。其中,建議懷孕中期(13-24周)是產前口腔診治的黃金時期。
若是懷孕期間發生冠周炎之類的問題,醫生會傾向於保守,只做些衝洗之類的應急處理,然後準媽媽得靠自己忍過這一段;若是冠周膿腫、牙髓炎之類,那就會相當棘手,忍怕是忍不過去的,但吃藥也不是,拔牙也不是,醫生很難處理,所以會是一個大大的麻煩。
牙痛難忍
此外,孕婦在口腔衛生保健方面也要注意,一定要每次刷滿三分鐘;餐後堅持刷牙、漱口,配合牙線及時清除牙齒鄰面和間隙內的牙菌斑和嵌塞的食物;也可進行叩齒、牙齦按摩,以促進牙齦血液循環,保持牙齦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