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粉體輸送管道連接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7-30 08:13:06 1
專利名稱:一種粉體輸送管道連接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於連接裝置,具體涉及一種粉體輸送管道連接裝置。
背景技術:
混合物料的生產過程中,普遍採用固定的高位料鬥和移動的低位溜槽的方式向混合機內添加物料。對於需要進行真空混合的產品,需要將溜槽移出混合機加料口並對加料口密封。目前國內高位料鬥和低位溜槽採用橡膠管連接,由於橡膠管彈性的限制,需要人工將高位料鬥的出料口和低位溜槽的進料口的橡膠管拆除,才能將低位溜槽移出混合機加料口,對於易燃易爆的物料,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由於伸縮管管壁積料現象嚴重,對於加料精度要求高的場所也不適用。授權公告號CN201245840Y的實用新型專利公開了一種萬向可伸縮物料輸送管,採用多段管節套接結構,提供了一種能適應高、低位容器之間的三位相對運動狀態的輸送管,適用於連接柔性管道。但是由於存在伸縮管內壁的相互摩擦,對於易燃易爆的物料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且管道內易積料,結構較為複雜。·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粉體輸送管道連接裝置,解決現有管道連接裝置結構較為複雜、伸縮管內壁存在相互摩擦和積料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種粉體輸送管道連接裝置,包括布筒和上錐形管、下錐形管,其特徵在於所述布筒具有夾層,夾層底部裝有吊環,夾層中部固定有圓環,所述上錐形管和下錐形管形狀相同,均為中空的圓臺,圓臺大小端面分別固接有大法蘭和小法蘭,上、下錐形管的大端面通過大法蘭連接,所述上錐形管的小法蘭套在所述布筒的圓環下方,所述圓環和吊環的外徑大於小法蘭的內徑。所述的粉體輸送管道連接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上、下錐形管的內壁經拋光處理;所述圓環重量小於所述吊環重量。本實用新型裝配時,將上錐形管兩端分別與小法蘭和大法蘭焊接,將下錐形管兩端分別與小法蘭和大法蘭焊接;將布筒翻折到兩個埠對齊,形成夾層,再將吊環放置於布筒的夾層封閉端;將下錐形管的小法蘭與下級粉體輸送管道連接,將放置吊環的布筒放置在下錐形管內部,將布筒的夾層開口端依次穿過上錐形管的大端和小端,將圓環放入布筒的夾層中並固定,位置靠近上錐形管的小法蘭,將布筒的夾層開口端連接到上級粉體輸送管道,使得布筒的夾層封閉端底部平齊且不受下錐形管內壁的支撐作用;最後將上錐形管的大法蘭與下錐形管的大法蘭連接。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管道內壁不積料、且管道內壁不存在金屬的相互摩擦,適用於高低位輸送管道存在相對移動的易燃易爆粉體輸送管道連接。
[0011]圖I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如圖I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布筒I和上錐形管4、下錐形管6 ;所述布筒I具有夾層,夾層底部裝有吊環7,夾層中部固定有圓環2,所述上錐形管4和下錐形管6形狀相同,均為中空的圓臺,圓臺大小端面分別固接有大法蘭5和小法蘭3,上、下錐形管的大端面通過大法蘭5連接,所述上錐形管4的小法蘭3套在所述布筒I的圓環2下方,所述圓環2和吊環7的外徑大於小法蘭3的內徑。作為一個實施例,布筒I採用包含導電纖維的防靜電滌綸織物製作,布筒長度為600mm ;上錐形管4和下錐形管6採用不鏽鋼材料,製成中空的圓臺,內壁經拋光處理,圓臺高度為200mm,圓臺大端內徑為200mm、小端內徑為122mm ;圓環2採用不鏽鋼材料,外徑為125mm,重量IOOg ;吊環7採用黃銅材料,外徑為125mm,重量500g。
權利要求1.一種粉體輸送管道連接裝置,包括布筒(I)和上錐形管(4)、下錐形管(6),其特徵在於 所述布筒(I)具有夾層,夾層底部裝有吊環(7),夾層中部固定有圓環(2), 所述上錐形管(4)和下錐形管(6)形狀相同,均為中空的圓臺,圓臺大小端面分別固接有大法蘭(5)和小法蘭(3),上、下錐形管的大端面通過大法蘭(5)連接,所述上錐形管(4)的小法蘭(3)套在所述布筒(I)的圓環(2)下方,所述圓環(2)和吊環(7)的外徑大於小法蘭(3)的內徑。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粉體輸送管道連接裝置,其特徵 在於 所述上、下錐形管的內壁經拋光處理;所述圓環重量小於所述吊環重量。
專利摘要一種粉體輸送管道連接裝置,屬於連接裝置,解決現有管道連接裝置結構較為複雜、伸縮管內壁存在相互摩擦和積料的問題。本實用新型包括布筒和上、下錐形管,所述布筒具有夾層,夾層底部裝有吊環,夾層中部固定有圓環,所述上錐形管和下錐形管形狀相同,均為中空的圓臺,圓臺大小端面分別固接有大法蘭和小法蘭,上、下錐形管的大端面通過大法蘭連接,所述上錐形管的小法蘭套在所述布筒的圓環下方,所述圓環和吊環的外徑大於小法蘭的內徑。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管道內壁不積料、且管道內壁不存在金屬的相互摩擦,適用於高低位輸送管道存在相對移動的易燃易爆粉體輸送管道連接。
文檔編號F16L33/28GK202521098SQ20122012516
公開日2012年11月7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29日 優先權日2012年3月29日
發明者付小燕, 吳金祥, 李淵, 李錫文, 熊紅霞, 王文雲, 詹小斌, 郭芳 申請人:華中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