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合高效鑽井泥漿廢水處理劑的製作方法
2023-07-12 14:24:21
專利名稱:複合高效鑽井泥漿廢水處理劑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於處理鑽井泥漿廢水的高效處理劑,尤其是用無機混凝劑、引入多種多價陰離子的無機高分子混凝劑以及有機高分子助凝劑混合而成的處理劑。
目前在處理鑽井泥漿廢水時使用的一種處理劑為硫酸鋁與聚丙烯醯胺的混合物,該處理劑雖可達到一定的處理效果,但由於硫酸鋁的處理效果差,而聚丙烯醯胺屬有機高分子物質,聚丙烯醯胺投加量大的情況下將造成廢水的二次汙染。使廢水排放超過標準,若對所含有機物質進行再處理,則會大大提高成本。另外,還有採用聚丙烯醯胺與硫酸鋁、氯化鐵等無機混凝劑復配使用的處理劑,但由於對這種處理劑的混凝機理缺乏確切了解,因此對多種混凝劑選用時各種混凝劑所佔比例以及選用助凝劑所佔比例的確定都缺乏科學性,有的僅憑經驗加入,所以對鑽井廢水的處理效果差,常常會造成不必要的浪費以及二次汙染等後果。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有機物質含量少、處理效果好且適用範圍廣的鑽井廢水處理劑。
本發明的目的可以通過以下措施來達到本發明鑽井泥漿廢水處理劑,其特徵在於由以下物質按重量百分比組合而成硫酸鋁 50~60%含多種多價陰離子的聚合氯化鋁 20~40% 或用聚合氯化鋁 30~50%硫酸亞鐵 5~10% 或用聚合硫酸鐵 5~10%
水解粉劑聚丙烯醯胺的用量根據分子量確定。配製好的處理劑的分子量範圍為9~15萬單位%。
水解粉劑聚丙烯醯胺的配加量=(配製好的處理劑的分子量範圍9~15萬單位÷選用水解粉劑聚丙烯醯胺分子量)×100%。
本發明鑽井泥漿廢水處理劑,其特徵在於按重量百分比的最佳組合為(採用的水解粉劑聚丙烯醯胺為300萬單位)硫酸鋁 60%含多種多價陰離子的聚合氯化鋁 30%硫酸亞鐵 5%水解粉劑聚丙烯醯胺 5% (即處理劑中的分子量為15萬單位)本發明下面將結合實施例作進一步詳述將以下物質按重量百分比取出硫酸鋁60%,含多種多價陰離子聚合氯化鋁30%,硫酸亞鐵7.5%,分子量600萬單位的水解粉劑聚丙烯醯胺2.5%,然後將其混勻即製得本發明鑽井泥漿廢水處理劑。在該處理劑中,含有無機鹽、有機高分子和無機高分子,形成幾種混凝劑和助劑的科學有效的混合,其工作機理是處理劑在水解過程中產生極性基團,多核絡離子,這一過程也發生物理化學變化,以及膠體微粒和懸浮物表面電荷中和,形成數量級的長鏈,在水中有巨大的吸附表面積,促使廢水中的膠體微粒聚集,表現出很高的絮凝效能;另外,該混凝劑含有多化學基團。如〔AL2(OH)ncL6-n〕n含有〔-CH-〕基,AL2(SO4)318H2O含有〔-SO4-〕基,FecL3含有〔-cL3-〕基,由於它們具有不同的化學基,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使礬花增大。本發明採用以下配方也可達到很好的效果硫酸鋁60%,引入多種多價陰離子的聚合氯化鋁30%,聚合硫酸鐵3%,分子量300萬單位的水解粉劑聚丙烯醯胺5%。
本發明相比現有技術具有以下優點1、由於該處理劑中有機物質含量少,因此不會造成對水的二次汙染;
2、對鑽井汙水處理效果好,對一鑽井汙水處理實際測試結果見見表一表一
另外,脫色去除率85~95%;有機物去除率達90~95%;經處理後的廢水回收率可達80%以上;對廢水除油率可達90%以上,沉澱泥渣體積可大幅度減縮;
3、使用範圍廣,不受溫度、濁度的影響,適應pH值範圍為4~13,不需另加酸、鹼中和,且都能形成粗大的絮體;
4、由於綜合處理效果好,因此用量比現有處理劑少2-4倍。
權利要求
1.一種鑽井泥漿廢水處理劑,其特徵在於由以下物質按重量百分比組合而成硫酸鋁 50~60%含多種多價陰離子的聚合氯化鋁 20~40%或用聚合氯化鋁30~50%硫酸亞鐵 5~10%或用聚合硫酸鐵5~10%水解粉劑聚丙烯醯胺的用量根據分子量確定;配製好的處理劑的分子量範圍為9~15萬單位%
2.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鑽井泥漿廢水處理劑,其特徵在於按重量百分比的最佳組合為硫酸鋁 60%含多價陰離子聚合氯化鋁 30%硫酸亞鐵 5%水解粉劑聚丙烯醯胺 5%(採用水解粉劑聚丙烯醯胺為300萬單位,即處理劑中的分子量為15萬單位)。
全文摘要
本發明是一種鑽井泥漿廢水處理劑;現有鑽井泥漿廢水處理劑硫酸鋁與聚丙烯醯胺混合物,由於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機物質,因可能造成廢水的二次汙染;有的將多種混凝劑選用,由於對其機理不了解,造成各種物質的比例缺乏科學性,所以處理效果差並造成不必要的浪費;本發明由硫酸鋁50~60%、含多價陰離子聚合氯化鋁20~40%、硫酸亞鐵5~10%、水解粉劑聚丙烯醯胺3~5%(300萬單位)組合而成;本發明適用於各種井深不同情況的泥漿廢水處理。
文檔編號C02F1/52GK1055528SQ9110219
公開日1991年10月23日 申請日期1991年4月1日 優先權日1991年4月1日
發明者張嘯川 申請人:張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