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歷史上的廣交會(廣交會如何成為廣州的城市名片)
2023-07-12 14:26:49 1
2021年10月19日,第130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以下簡稱「廣交會」)順利閉幕。新冠疫情發生之後,這是廣交會首次恢復線下展會活動,也是全球率先恢復的最大規模線下展會。
廣州成就了廣交會,廣交會也成就了廣州,這個歷史悠久的國際性展會早已成為廣州的城市名片,叫響了廣州「祖國南大門」的名號。
上海進博會、北京服貿會、廣州廣交會被稱為國內的「三大展會」,處在國家級展會的第一矩陣。在「三大展會」中,廣交會資格最老。
從1957年創辦以來,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廣交會每年舉辦兩屆,65年從未中斷,是中國會展業名副其實的「金字招牌」。
數據顯示,首屆廣交會的出口成交總額為0.18億美元,到126屆則上升為近300億美元,增長超過1600倍。從1957年到2019年,廣交會已累計成交超過1.4萬億美元。
廣交會創辦的初衷,是為了解決經濟建設需要、發展國際貿易換取外匯。當時,新中國急需打開一條通往國際市場的路,以商品展覽會為窗口,展示和交易出口商品,而這個展覽會的舉辦城市,要有對外貿易基礎,還要有獨特的區位優勢。
放眼當時的中國,廣州是不二之選。從歷史上看,廣州號稱「千年商都」,對外貿易歷史悠久;從區位上看,廣東臨近港澳,對於港商來說最為便捷。彼時深圳還是寶安縣裡的小漁村,整個廣東唯有廣州能承擔「廣交天下」的歷史使命。那時,「春交會」「秋交會」就是生意人們對廣交會每年春秋兩屆活動的別稱。
其實,廣交會也曾差點離開廣州。1993年,國家外經貿部提出,將廣交會展館遷址重建,辦成規模更宏大、設施更先進的世界級博覽會,確定新址的過程,將不局限於廣州,而是在國內幾個城市之間進行比較。全國的各大城市紛紛開始競逐,能否把廣交會留住,成了廣州的要緊事。
彼時廣交會在廣州已經舉辦了將近40年,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展會規模越來越大,參展商越來越多,過去的主展館已經難以容納,很多參展商得到的展位面積都不足以展示新產品。
為了留住廣交會,廣州一方面籌劃新展館的建設,另一方面也開始強化城市自身的基礎建設,比如提出要興建能服務廣交會的地鐵線路。最終,廣交會還是留在了廣州,而廣交會在廣州也搬過四次家,展館建築面積由最初的1.8萬平方米,擴大到如今的110萬平方米。
實際上,自從廣交會落地廣州,這個國際性大展會就給廣州帶來了巨變。從早期興建的大批涉外賓館,到城市火車站、汽車站和舊白雲機場等交通樞紐,不少城市地標的選址都與廣交會的區位有關。在廣交會還在廣州流花地區舉辦時,流花地區儼然就是廣州面向國際的窗口。後來,廣交會遷址琶洲,同樣帶動了周圍商貿、交通和服務業發展。
可以說,廣交會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廣州的城市格局,廣交會主展館的搬遷也往往和廣州城市的發展格局變化密不可分。
在廣交會的帶動下,廣州在國內一線城市中有了一張世界級的閃亮名片,也讓自己作為「中國南大門」在世界城市中擁有了品牌美譽度。
綜合自新華社、南方都市報往期報導
海報:陳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