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綠茶的採摘製作及包裝工藝的製作方法
2023-07-12 07:41:06
專利名稱:一種綠茶的採摘製作及包裝工藝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綠茶的採摘製作及包裝工藝。
背景技術:
綠茶,又稱不發酵茶。以適宜茶樹新梢為原料,經殺青、揉捻、乾燥等典型工藝過程製成的茶葉。其幹茶色澤和衝泡後的茶湯、葉底以綠色為主調,故名。綠茶的特性,較多的保留了鮮葉內的天然物質。其中茶多酚咖啡鹼保留鮮葉的85%以上,葉綠素保留50%左右,維生素損失也較少,從而形成了綠茶「清湯綠葉,滋味收斂性強」的特點。最科學研究結果表明,綠茶中保留的天然物質成分,對防衰老、防癌、抗癌、殺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為其他茶類所不及。綠茶是歷史最早的茶類,古代人類採集野生茶樹芽葉曬於收藏,可以看作是廣義上的綠茶加工的開始,距今至少有三千多年。但真正意義上的綠茶加工,是從公元8世紀發明蒸青製法開始,到12世紀又發明炒青製法,綠茶加工技術已比較成熟,一直沿用至今, 並不斷完善。傳統的綠茶製作方法在需要多次經殺青後,葉片細胞受損,易造成紅變死青,香低味青澀,胺基酸含量低,茶多酚含量高。現有的制茶工藝流程繁瑣且加工時間長,對於一些不必要的環節容易造成時間的浪費,對於現有綠茶成品由於骨架結構、細胞壁和細胞間結構在炒制和揉捻的過程中受到過度損傷,在熱水衝泡時顯得程度不同地疲勞無力和沒有生氣,並不可避免地含有多少不等的碎葉和茶灰,影響茶葉的形態。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在保持綠茶優勢特徵的基礎上,對原有綠茶加工工藝進行改進,提供了一種在保證茶葉質量的前提下縮短了加工流程及時間的綠茶採摘製作及包裝工藝。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一種綠茶的採摘製作及包裝工藝,包括採摘方法、製作工藝與進行包裝,所述製作工藝步驟包括殺青、理條、初烘、復烘、精選、復火六道工序製作而成,其製作工藝步驟如下
(I殺青手工殺青在殺青鍋中進行,殺青時間3-5分鐘,機制殺青米用小型名茶多用機殺青,殺青溫度控制在180-240°C之間,控制溫度先高后低;
(2理條手工殺青葉攤涼後,在理條機上進行理條,理條時間為2-3分鐘,在投入殺青葉後,在每個槽內放入一根用白布包著的滾棍,30秒鐘後取出;(3初烘理條攤涼後,將原料投入微型烘乾機中進行乾燥,乾燥的程度控制在7-8成幹時進行復火;(4復烘茶葉復烘採用竹焙籠,將焙籠放在烘灶上進行,烘灶設計要能夠很好地控制溫度和通氣換氣;在烘焙時要及時檢查火溫,溫度控制在70-80°C之間;(5精選進行嚴格精選,去除碎末、雜質、不符合質量的芽頭;級別不一致的,在精選時還要進行分級;
(6復火精選後的原料必須再次用焙籠進行復火,復火後立即進行包裝和裝箱。所述採摘方法採用手摘的方法包括以下八個方面
(I指摘摘細芽白毫時多用之,為最精細之摘法,使用拇指與食指之先端,拈新生之細芽,指端用時著力;(2直摘用左手執樹枝,右手食指靠近茶芽,再用拇指夾住茶芽,使在於兩指之間,食指力強,拇指力弱,由食指向上著力,茶葉即折斷落入掌中,向下著力者易傷樹勢,此法甚為普通;(3折摘用拇指及食指第一節夾住嫩枝,向上或向下一折,嫩枝即在被折處斷落,此法可行雙手摘;(4切摘用指甲切取之,僅行子徒長芽之採摘;(5橫摘與直摘法相反,掌心向下,拇指朝內,靠近茶芽後,用食指壓住,著力於拇指,向下採摘之;(6取摘為粗放之採摘,採摘末期或修剪前行之,為使右手便於採摘,先將左手插入茶芽之間隙,由右手拇指及食指夾茶芽取之;(7扶摘為最粗劣之採摘法,一手拉住茶枝,一手由枝下用力向上拉之,或由枝上拉下,不管老枝嫩茶,盡入手掌中;(8留芽摘俟茶芽伸展至三四葉時,採其第三,第四兩葉,餘俟芽長後再採。所述進行包裝和裝箱的成品應密封存放在防潮、避光、10°C的乾燥環境中。本發明綠茶的採摘製作及包裝工藝的有益效果是該工藝流程是以手工製作為 基礎,特製的小型機械輔助,與傳統的制茶技術相比,在保證茶葉質量的前提下縮短了加工流程及時間,其成品茶葉色香味俱全,泡出的茶湯色清亮、滋味甘醇潤滑、香氣濃鬱,茶葉完整、外形自然彎狀或螺狀、色澤綠潤,具有防衰老、降血糖血脂、防口臭、殺菌、消炎等特殊療效及保健作用。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的一種綠茶的採摘製作及包裝工藝,包括採摘方法、製作工藝與進行包裝,所述製作工藝步驟包括殺青、理條、初烘、復烘、精選、復火六道工序製作而成,其製作工藝步驟如下
(I殺青殺青是整個工藝流程的關鍵。殺青分為手工殺青和機制殺青。手工殺青在殺青鍋中進行,殺青時間3-5分鐘,同時也可以根據情況確定時間。機制殺青一般採用小型名茶多用機殺青,殺青溫度控制在180-240°C之間,一般掌握溫度先高后低的原則。殺青要特別注意觀察,根據殺青情況掌握溫度和時間,做到「勻、透」。(2理條手工殺青葉攤涼後,為了使條索緊直,在理條機上進行理條,理條時間一般為2-3分鐘左右,在投入殺青葉後,在每個槽內放入一根用白布包著的滾棍,30秒鐘後取出,其目的是為了不讓茶葉在受熱情況下彎曲,通過理條使條索變直,同時蒸發一部分水分。(3初烘理條攤涼後,將原料投入微型烘乾機中進行乾燥,乾燥的時間根據乾燥的情況予以控制,一般乾燥到7-8成幹時進行復火。(4復烘茶葉復烘採用竹焙籠,將焙籠放在烘灶上進行,烘灶設計要能夠很好地控制溫度和通氣換氣。在烘焙時要及時檢查火溫,溫度控制在70-80°C之間,溫度太高容易燒焦或產生高火味,溫度太低不利於提高香味,因此,要十分注意火候。(5精選在制茶過程中,由於鮮葉不勻和製作時損傷的緣故,制出的幹茶不可能全部達到標準,因此,要進行嚴格精選,去除碎末、雜質、不符合質量的芽頭。級別不一致的,在精選時還要進行分級。(6復火精選後的原料,由於篩選放置過程中吸收了空氣中的水分,因此,必須再次用焙籠進行復火,復火後立即進行包裝和裝箱。所述採摘方法採用手摘的方法包括以下八個方面
(I指摘摘細芽白毫時多用之,為最精細之摘法,使用拇指與食指之先端,拈新生之細芽,指端用時著力。(2直摘又稱搔摘,用左手執樹枝,右手食指靠近茶芽,再用拇指夾住茶芽,使在於兩指之間,食指力強,拇指力弱,由食指向上著力,茶葉即折斷落入掌中,向下著力者易傷樹勢,此法甚為普通。(3折摘或稱雙手摘,徽州俗稱「日攀椿摘」,用拇指及食指第一節夾住嫩枝,向上或向下一折,嫩枝即在被折處斷落,此法可行雙手摘。(4切摘用指甲切取之,僅行子徒長芽之採摘。(5橫摘與直摘法相反,掌心向下,拇指朝內,靠近茶芽後,用食指壓住,著力於拇指,向下採摘之。(6取摘為粗放之採摘,採摘末期或修剪前行之,為使右手便於採摘,先將左手插入茶芽之間隙,由右手拇指及食指夾茶芽取之。(7扶摘為最粗劣之採摘法,一手拉住茶枝,一手由枝下用力向上拉之,或由枝上拉下,不管老枝嫩茶,盡入手掌中。(8留芽摘亦稱老嫩分摘法,俟茶芽伸展至三四葉時,採其第三,第四兩葉,餘俟芽長後再採。所述進行包裝和裝箱的成品應密封存放在防潮、避光、10°C的乾燥環境中。本發明綠茶的採摘製作及包裝工藝的有益效果是該工藝流程是以手工製作為基礎,特製的小型機械輔助,與傳統的制茶技術相比,在保證茶葉質量的前提下縮短了加工 流程及時間,其成品茶葉色香味俱全,泡出的茶湯色清亮、滋味甘醇潤滑、香氣濃鬱,茶葉完整、外形自然彎狀或螺狀、色澤綠潤,具有防衰老、降血糖血脂、防口臭、殺菌、消炎等特殊療效及保健作用。
權利要求
1.一種綠茶的採摘製作及包裝工藝,包括採摘方法、製作工藝與進行包裝,其特徵在於,所述製作工藝步驟包括殺青、理條、初烘、復烘、精選、復火六道工序製作而成,其製作工藝步驟如下 (I殺青手工殺青在殺青鍋中進行,殺青時間3-5分鐘,機制殺青米用小型名茶多用機殺青,殺青溫度控制在180-240°C之間,控制溫度先高后低; (2理條手工殺青葉攤涼後,在理條機上進行理條,理條時間為2-3分鐘,在投入殺青葉後,在每個槽內放入一根用白布包著的滾棍,30秒鐘後取出;(3初烘理條攤涼後,將原料投入微型烘乾機中進行乾燥,乾燥的程度控制在7-8成幹時進行復火;(4復烘茶葉復烘採用竹焙籠,將焙籠放在烘灶上進行,烘灶設計要能夠很好地控制溫度和通氣換氣;在烘焙時要及時檢查火溫,溫度控制在70-80°C之間;(5精選進行嚴格精選,去除碎末、雜質、不符合質量的芽頭;級別不一致的,在精選時還要進行分級; (6復火精選後的原料必須再次用焙籠進行復火,復火後立即進行包裝和裝箱。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綠茶的採摘製作及包裝工藝,其特徵在於所述採摘方法採用手摘的方法包括以下八個方面 (I指摘摘細芽白毫時多用之,為最精細之摘法,使用拇指與食指之先端,拈新生之細芽,指端用時著力; (2直摘用左手執樹枝,右手食指靠近茶芽,再用拇指夾住茶芽,使在於兩指之間,食指力強,拇指力弱,由食指向上著力,茶葉即折斷落入掌中,向下著力者易傷樹勢,此法甚為普通; (3折摘用拇指及食指第一節夾住嫩枝,向上或向下一折,嫩枝即在被折處斷落,此法可行雙手摘;(4切摘用指甲切取之,僅行子徒長芽之採摘; (5橫摘與直摘法相反,掌心向下,拇指朝內,靠近茶芽後,用食指壓住,著力於拇指,向下採摘之;(6取摘為粗放之採摘,採摘末期或修剪前行之,為使右手便於採摘,先將左手插入茶芽之間隙,由右手拇指及食指夾茶芽取之;(7扶摘為最粗劣之採摘法,一手拉住茶枝,一手由枝下用力向上拉之,或由枝上拉下,不管老枝嫩茶,盡入手掌中;(8留芽摘俟茶芽伸展至三四葉時,採其第三,第四兩葉,餘俟芽長後再採。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綠茶的採摘製作及包裝工藝,其特徵在於所述進行包裝和裝箱的成品應密封存放在防潮、避光、10°C的乾燥環境中。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綠茶的採摘製作及包裝工藝,包括採摘方法、製作工藝與進行包裝,所述製作工藝步驟包括殺青、理條、初烘、復烘、精選、復火六道工序製作而成,本發明製作的茶葉,其工藝流程是以手工製作為基礎,特製的小型機械輔助,與傳統的制茶技術相比,在保證茶葉質量的前提下縮短了加工流程及時間,其成品茶葉色香味俱全,泡出的茶湯色清亮、滋味甘醇潤滑、香氣濃鬱,茶葉完整、外形自然彎狀或螺狀、色澤綠潤,具有防衰老、降血糖血脂、防口臭、殺菌、消炎等特殊療效及保健作用。
文檔編號A23F3/06GK102715289SQ20121022178
公開日2012年10月10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1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1日
發明者潘成軍 申請人:潘成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