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大典電影的講解內容(神還原開國大典前夜)
2023-07-12 15:00:33 3
在百廢待興的北京城,在敵對特務可能採取破壞行動的背景下,開國大典是如何從點滴細節中準備的?
9月30日上映的國慶獻禮片《我和我的祖國》之管虎導演執導的《前夜》為我們揭示了答案。
《前夜》的故事發生在1949年9月30日,開國大典之前的那個夜晚。電影講述了黃渤飾演的天安門廣場旗杆設計安裝者林治遠等人爭分奪秒,克服重重困難,確保五星紅旗在開國大典上「萬無一失」順利升起的故事。
管虎導演將鏡頭聚焦開國大典這一宏大歷史瞬間的前夜,神還原了諸多不為人知的歷史細節,通過黃渤等戲骨的精湛演技,呈現出一個熱血沸騰而又驚心動魄的歷史性「前夜」。
01神還原歷史細節
通過預告片,我們仿佛重回那個歷史瞬間。剛剛解放的北京,一切都處於百廢待興之時,片中的點滴細節神還原了那個偉大的時代。
為什麼開片畫面胡軍飾演的角色要求「明天大典,再次排查,確保萬無一失」?
這一細節透露了1949年的北京嚴峻的安全局勢。敵對特務一直沒有放棄暗殺任務,開國大典被他們視為一次絕佳的機會。
影片中封鎖天安門的細節也完全依據歷史事實。大典前夜,警衛戰士用掃雷器仔仔細細地把天安門城樓、觀禮臺探了一遍,徹查完畢之後,解放軍戰士把天安門會場區域圍起來,進行嚴密封鎖。
周總理當晚親臨天安門城樓,在檢查完安保工作後,才放心離去。
片中焊接的新中國第一根旗杆守護國旗42年!預告片中,黃渤飾演的林治遠電焊、燒鐵水等細節再現了當年細節。
作為天安門廣場旗杆設計安裝者,是他親手設計施工完成了天安門廣場第一根國旗杆與自動升降設施。當時的北京,工業基礎十分薄弱,只能從北京市建設局車輛廠金工車間選用4根無縫鋼管,一節一節地套起來焊接而成。
甚至原設計的35米的高度因為當時條件不具備而改為22.5米。這根旗杆一直使用到1991年4月,歷時42年!現在被國家博物館收藏。
影片揭秘開國大典上的自動升降設施的由來。1949年10月1日,當毛主席大步走到升旗按鈕前按動電鈕,國旗分秒不差升到旗杆頂端。這個神操作對於當時百廢俱興的北京是如何做到的?
很多人可能都會存在疑問,電影就這個細節進行了神還原。
這個艱巨的自動升旗方案也是由林治遠和技術人員具體落實的。他們通過機械設施來控制升降速度,確保速度與國歌演奏時間一致,在升降旗用的鋼絲繩兩端各焊了一個鋼球來控制升降開關,只要升降速度設施碰到兩端的鋼球,便會自動停止升降並自動斷電。
但就在大典前夜,一直運行正常的升降開關突然出現故障,一面試驗用的紅旗絞進杆頂端的滑輪裡面,導致馬達不能再轉動。
影片中屋頂上高呼「為了開國大典,拜託大家」提供紅布的橋段,還原了紅布升起、絞到旗杆頂的滑輪裡等諸多細節。
片中,黃渤飾演的林治遠克服恐高的心理障礙,冒著生命危險最終踩著鐵鞋,爬上22.5米高的旗杆,解決了技術難題。最終圓滿完成了國旗自動升降的安裝任務。
02詮釋平凡人物,黃渤演技炸裂
作為《前夜》的核心人物,黃渤在詮釋這位開國大典旗杆設計者、中國工程設計大師林治遠時,將擅長表現的小人物特質發揮到令人信服的極致。
「立國大事,必鞠躬盡瘁」,林治遠是這樣向領導立誓的,演員黃渤在片中也是如此踐行的。
作為一名優秀的演員,在完成這一人物塑造中,黃渤親力親為,完成了爬杆、電焊等高風險動作,體現了一名演員的職業素養,甚至在拍片過程中出現了手部受傷。
以黃渤為代表的眾多角色既還原了歷史原型,又展現了歷史事件親歷者的人物群像。在他們身上,我們能夠感受到歷史的體溫,仿佛重回到那個壯志激情的時代。
,